人們更多的是受到彼此的吸引,想要盡可能互相接近。因此,位于人們所走的主要道路附近的廣場就更有可能得到利用。在大家積極反饋的循環(huán)中,更多的人會被吸引到少數(shù)具有核心地位的人的身邊,就好像是受到磁力的吸引一樣。于是,用不了多少時間,一個廣場上就會聚集很多人,而另一個同樣舒適的廣場上卻不會有人。
懷特的觀察以及其他人的類似觀察都顯示,就像我們所看到的住所、辦公室和政府大樓等內(nèi)部空間的情況一樣,空間的形狀對于人們?nèi)ツ睦镆约叭绾尉奂侥硞€地方都會形成影響。道路與圈起來的特定場地會讓我們得以非常精準地從一個地點來到另一個地點。
在《建筑與城市體驗》(Architecture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一書中,雷蒙德?柯倫就是通過這種類比來解釋空間如何影響我們的行動的。柯倫論述說,所有的外部空間都可以分成讓我們聚集在一起的“集群空間”,或是把我們帶到聚集地點的“線性空間”。我們的眼睛指引著我們走上道路,空間輪廓的藝術展現(xiàn)、表面的圖案和顏色能夠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呈現(xiàn)出水平輪廓的空間掠過我們的眼簾,讓我們向前走去,而高高立起的建筑物打斷了我們目光的掃視,讓我們放慢速度或徘徊流連。
柯倫的解釋確切地說明了,在城市設計之中,建筑物之間的空間的每一細節(jié)都與建筑物本身一樣重要。丹麥建筑師簡?吉爾在經(jīng)典作品《建筑物之間的生活》(Life between Buildings)中也進行了類似的論述。吉爾進一步說明,哥本哈根這座城市該如何以獨特的方式把這些原則付諸實施。在20世紀50年代,哥本哈根就像世界上其他很多城市一樣,人口稠密的市中心塞滿了轎車,而且沒有公共空間。隨著街邊咖啡館在20世紀60年代的興建,哥本哈根市的管理機構(gòu)開始了恢復城市公共空間的一場長期運動。隨著哥本哈根市設立了禁止機動車通行的步行街,這場運動也在吉爾的幫助下發(fā)展到了高潮。步行街吸引了成群的游客和居民,成了城市中的炫麗明珠。吉爾所采用的方法是吸引人們步行回到市中心,這種方法非常有效,現(xiàn)在其他很多城市都已嘗試模仿哥本哈根的做法,例如紐約。英語詞匯中已經(jīng)接受了“copenhagenize”(哥本哈根化)的說法,這個詞表述的就是吉爾所推薦的措施。除了在某些主要大街上直接禁止機動車通行之外,這些措施還包括設立專用自行車道和公共廣場,并且限制建筑物的高度,從而改進中心步行區(qū)的外觀與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