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要跟陌生人說話嗎?(4)

本能II 作者:(美)邁克爾·卡普蘭


面孔帶給嬰兒的信息更加細致,不僅限于“外公是不是想跟我玩”,就某種程度而言,面孔還可以告知這人是否真的是外公。達爾文注意到,不分種族、物種,年輕人和年長者的面部表情具有相似性,進而假設這一現象是基因所致。來自海法大學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出這項預言的準確性:在特定的情境下,天生失明的孩子的確做出了和親人們相同的特有面部表情。甚至更為明顯的是,一位天生失明的孩子在出生兩天就被遺棄而接受領養(yǎng),卻和他生母的表情特征一模一樣,可實際上他18歲之前根本就沒見過親生母親。因此,我們的標志不僅僅是家族式的面孔,也可以是家族式的傻笑、怒視或惡意的一瞥。這種血緣關系對行為有著極大的影響:人類學家注意到,在許多文化中,女方的親戚都愿意指出新生兒長得多么像父親。實際上,他們是在試圖為孩子從最重要的潛在保護者或敵人那里尋求安全通行證。在一項調查中,實驗對象會看到兩張臉孔圖片,其中一張被巧妙地設計成類似實驗對象本人的容貌,人們往往會認為類似的臉孔更值得信賴,但“性感”不足―調查顯示,這是促進家族內部合作的反應,卻構不成繁衍后代的動力。倘若俄狄浦斯(Oedipus)對面孔有更好的辨識力,那就給大家省卻很多麻煩了。

除了血緣關系,我們還能在面孔上找尋什么呢?小說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花上整個章節(jié)所描述的情感細節(jié),我們又是如何在一瞬間得以解析的呢?為什么這種意識具備如此的自發(fā)性,使人類成為“善于社交的物種”?就職于帕爾馬大學的心理學家賈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和同事偶然發(fā)現了這個答案,他們觀察獼猴取花生吃的全過程,通過記錄運動前區(qū)獨特神經元的激活來研究獼猴大腦是如何策劃行動的。在研究的過程中,他們發(fā)現,特定神經元的激活不僅發(fā)生在獼猴取食物的時候,還發(fā)生在調查人員取食物的時候。這些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填補了內在現實和外在現實之間的哲學鴻溝:無論本體論的實相如何,同樣的神經通路反映了靈長類動物自身的行為以及它所觀察到的行為。在自己和他人的關系上有著不言自明的假設―我認為你也和我一樣。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人類身上也存在鏡像神經元(更恰當地說是鏡像神經系統(tǒng));如果我具體地告訴你如何將這張可怕的紙(停,停!)在我的眼球上快速滑過(嗷?。┗蛘弋斈阋贿呍诖甸L號,一邊羨慕地看著其他人吃檸檬時,你就能夠感覺到鏡像神經系統(tǒng)的運行。在這些模仿動作中,鏡像神經系統(tǒng)會讓我們產生共鳴。這不僅會使我們容易生氣,而且會心腸柔軟;我們因此不僅會意識到其他人的憤怒和恐懼,而且能感受到非常細微的情緒,諸如失望、無望、倦怠以及諷刺(這是對人類額外的獎賞),使我們這些觀眾虛幻般地感覺自己正參與到觀看的體育賽事中―甚至僅僅是想象一下運動都能夠稍稍改善我們的力量和肌肉緊張度。行動、感受、觀察、想象可以說成是獨自的體驗,但可以說它們是使用同一條高速公路的交通工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