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知道,在大部分上海人對認購證心存疑慮時,有些精明的上海人卻成百上千份地往家里搬認購證。他們很清楚,認購證發(fā)售越多,中簽率越低,因此買時都是悄悄地買,其中有的人嘴上還跟著嚷嚷認購證是騙錢之類的話,可是耳朵卻密切注意我們認購證的發(fā)行情況,在確認認購證發(fā)售情況不是很理想的前提下,在最后一天搬回去了一箱箱的認購證。我認識一個地產(chǎn)商老板就毫不隱諱,他的原始資本積累就是靠買了1 000份1992年的股票認購證完成的。我還有一個朋友在機關(guān)工作,卻很早就開上了私家車,他說這車錢就是買了100份股票認購證賺的。
還有些上海人此后通過黑市購到二手認購證,也賺了不少錢。當很多人還在為錯失認購證的發(fā)財機會后悔時,一部分同樣沒有買認購證的人卻想到了認購證的黑市市場。
1992年3月2日,上海舉行首次認購證搖號儀式,通過電視臺向公眾直播搖號實況。由工商銀行儲蓄處的搖獎隊負責搖號,上海公證處負責公證,我作為證券公司的代表還講了話。那天搖號發(fā)行的是7家公司的股票,10元面值的股票總發(fā)行量是705萬股。搖號結(jié)果是:中簽的認購證買眾城實業(yè)和異型鋼管的股票50股,買其他股票30股,中簽率為103%。中簽30股,也就是折成每股一元面值的股票300股。有些人買了不少認購證,但沒想到中簽率這么高,缺少進一步認購新股的資金。有些人一見搖號后買認購證錢已賺回來了,見有人要就愿意出讓手中的認購證。而有的人見第一次搖號中簽率就這么高,又見我們反復宣傳,年內(nèi)還有多次搖號,認為買進二手認購證也是機會,從而在上海不少地方形成了股票認購證私下交易市場。最初每份認購證成交價格并不是很高,隨著上海股市的進一步升溫,認購證的價格也不斷攀升,當每百份連號的沒有注明持證人情況的“白板”認購證價格達到一萬元時,不少人懷疑買進的人是否傻了,當每百份認購證的價格漲到25 000~30 000元時,很多人深感不可思議。
事后回過頭重新思索此事,從黑市花高價買進認購證的人并非頭腦發(fā)熱??梢运氵@樣一筆賬,就算第一次搖號后,花3萬元從黑市中購入100本認購證,按前面的算法,每百份認購證當年獲利平均為50萬元,扣除最初持有人第一次搖號后獲利的6萬元,還有44萬元,扣除3萬元買進認購證成本,還賺40多萬元,實際收益是認購證成本的十多倍。
有些人當年買進認購證帶有一定的喜劇色彩。1992年7月21日上海某報刊登一篇題為《悲歡離合認購證》的文章,文中敘述了這樣一件事:有個老太太,把子女給她的3 000元錢去存銀行,老太太講不清,銀行錯認為是買認購證,老太太捧了100份認購證回去。當子女發(fā)現(xiàn)搞錯后為時已晚,盡管很生氣,但也沒有什么辦法。想不到這些錯買的認購證給老太太帶來了意外的50萬元以上的收益。此事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相信上海之大,無奇不有。記得當年我們證券公司員工按規(guī)定是不能買股票的,因而也不能買認購證。但有個員工有親戚的小孩過周歲生日,想想也沒什么禮可送,就以對方的名義買了5份認購證作為特色禮品送了過去,想不到竟給他們送了一份大禮。
有文章認為改革開放后,上海人的社會價值觀經(jīng)歷了三次沖擊,第一次是個體戶的沖擊,第二次是出國潮的沖擊,第三次就是股票熱尤其是認購證的沖擊。作者擔心通過認購證致富這種帶有很大投機成分的做法,會影響人們勞動致富的價值觀。今天看來,這種擔心顯得有些多余。但這篇文章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上海當年的認購證對上海人經(jīng)濟生活的影響。上海證券市場從成立之初便為上海人提供了不少發(fā)財機會,但被大部分上海人一次又一次地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