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自信故我在

富人先富心 作者:樊永恒


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 蕭楚女

有一次,世界最有名的小提琴家歐利 布爾在巴黎舉行音樂會,突然小提琴上的A弦斷了,歐利 布爾并沒有因此而放棄演奏,他用另外的三根弦演奏完了那支曲子。

他后來告訴人們:“這就像生活,如果你的A弦斷了,就在其他三根弦上把曲子演奏完?!?/p>

你聽了這個故事是否有所觸動?這不僅是生活,這比生活更可貴――這是一次人生的勝利。

有這樣一個新聞記錄片:

一個叫王林梅的女兵,當年在唐山大地震中受了傷,第三、四、五椎體錯位,中樞神經(jīng)受到嚴重創(chuàng)傷,導致全身性癱瘓,頭部以下完全沒有知覺。

可是她沒有頹廢,她一直堅持活著。她的生命永遠固守著一個姿勢――軀體只能伸展于一張床上,她以頑強的毅力一天天、一分分、一秒秒地挺了過來,度過了30年的病榻人生。

病榻上的她居然還能學會操作電腦,還能借助網(wǎng)絡實現(xiàn)許多她原來認為不可能完成的愿望。于2003年初開始用電腦記錄自己的人生故事,足足用了兩年時間,終于完成了16萬字的人生敘事――《期待每個黎明》,完成了一個頑強而又美麗的心靈對生命的闡述。

在記者采訪她時,她說:“與其這樣每天悲慘或者不快樂地活著,還不如把最美麗的生命展現(xiàn)給別人?!彼粌H這樣說,也這樣做了。

王林梅又開始在電腦上創(chuàng)作她的新作品――《要活就好好活著》,文章每寫完一個章節(jié),她都會發(fā)到網(wǎng)上與網(wǎng)友共享。清新樸實而又富含哲理的文風,受到網(wǎng)友好評,不少網(wǎng)友都在積極跟帖。

“死,是對生活的拒絕;活,是對生活的回報?!边@是王林梅對新作《要活就好好活著》的詮釋。

她愛美,即使致殘,也無法泯滅她的這一天性。不論獨處,還是在自己的居室里與人會面,她都特別注意自己的形象,頭發(fā)總是梳理得利落別致,床邊潔凈平整,室內(nèi)物品擺放有序,處處顯示出主人昂然向上的生活情趣。

她覺得人的一切都應該是美的,衣著、談吐、風度、語言乃至思想,身體殘疾絕不能成為不顧形象的理由。所以,她始終保持著從軍時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按時洗漱,早晚刷牙,飯后漱口,每個星期五洗頭、擦身、換衣服,定時更換床單被罩等。

無論誰來拜訪,她都以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示人,與人談話時的語音、語調(diào)總是那樣輕柔悅耳,她認為那是對來訪者的尊重。

芝加哥大學校長羅吉斯曾說過關于如何獲得快樂的問題。他說:“我一直試著遵照一個小的忠告去做,就是‘如果有個檸檬,就做檸檬水’。”其實,這是一種自信的活法。

這是自信、快樂者的做法,而悲觀者的做法正好相反。悲觀者會發(fā)現(xiàn)生命給他的只是一個檸檬,他會自暴自棄地說:“我垮了,這就是命運。我連一點機會也沒有。”然后他就開始詛咒這個世界,讓自己沉溺在自憐自憫之中。

有很多人在面對逆境的時候總是“怨天尤人”:不是抱怨機會不成熟,就是說條件太差……這樣指責了一大堆的“不是”,不僅什么事情沒做成,也弄得自己心情不好。

要培養(yǎng)能帶給你平安和快樂的成功心理。當命運把我們放在逆境中時,讓我們試著鼓勵自己,在絕望中尋找希望,身雖不由己,但心卻可由己。在生命中向世人宣揚 “我自信故我在”。

二戰(zhàn)期間,一個名叫弗蘭克的心理醫(yī)生被關在納粹集中營里。每當他遭受非人的折磨時,就想象著自己正在戰(zhàn)后的講壇上講課,內(nèi)容就是關于集中營里的心理學。此時,他所受的一切苦難煎熬,都成為心理學研究的課題。弗蘭克就是用這種辦法使自己超越困苦的境地、頑強地活了下來的,并且精神始終不垮,終于逃出集中營。

后來他說:“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處世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未經(jīng)我允許,任何人都不能傷害我。”

列夫 托爾斯泰說:“大多數(shù)人想改造這個世界,但卻極少有人想改造自己?!?/p>

心若改變,你的態(tài)度就跟著改變;態(tài)度改變,你的習慣就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就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也就會跟著改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