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額交易的高手(4)

對沖基金與新精英的崛起:富可敵國 作者:(美) 塞巴斯蒂安·馬拉比


如果說斯坦哈特有什么值得稱道的品質的話,那就是膽量。鑒于 20世紀 60年代對于年輕的自信,起初他們的賭注都是直接基于對智商的信心:他們三個都曾在沃頓商學院學習;每個人都知道自己非常聰明;每個人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理清公司報表里的腳注,并看清那些隱瞞財務信息的公司。不過很快這種穩(wěn)妥的方式開始偶爾出現失誤。 1970年,斯坦哈特將并未受過很多正規(guī)教育而自學成才的、極具數學天賦的弗蘭克 ·席魯夫( Frank Cilluffo,小名托尼)招入公司。

席魯夫來自離華爾街不遠的地方。他在布魯克林長大,沒拿到學位就從城市大學( City College)退學,年輕的時候花了很多時間研究一種預測賽馬結果的數學體系。他發(fā)現了阿瑟 -里普公司( Arthur Lipper)——那是一家以服務于臭名昭著的騙子伯尼 ·科恩費爾德( Bernie Cornfeld)而聞名的經紀公司;他也努力學習了康德拉季耶夫長波理論( Kondratiev wave theory)。這個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表現為長周期性,在科技創(chuàng)新和投資充足的時期經濟上升,在新投資枯竭而舊投資遭到損失的時期經濟下降。這個理論的俄籍創(chuàng)建者尼古拉 ·康德拉季耶夫( Nikolai Kondratiev)1920年在莫斯科創(chuàng)立了危機狀態(tài)研究所( Institute of Conjuncture),他確認了 1789—1814年、 1849—1873年和 1896—1920年三個經濟上升時期,席魯夫確信這種 24年的上升期將重新上演,這就意味著經濟將在 1973年——也就是戰(zhàn)后牛市開始 24年后反轉。關于創(chuàng)新的周期為什么在不同時期和環(huán)境下如此精確地重復的原因并不十分明了,而康德拉季耶夫的危機理論主要也是基于假設。不過席魯夫并沒有被嚇倒:主流越是嗤之以鼻的東西,他就越喜歡。這點很合斯坦哈特的胃口——這個老板喜歡標新立異的人,而且不關心他們的觀點從哪里來。

斯坦哈特將席魯夫招入公司,和他一起在交易室工作,他們坐在滿是殘羹冷炙的房間,一根接一根地抽煙。席魯夫算出他需要 8分 13秒抽完一支登喜路香煙,一天可以抽 4包;斯坦哈特抽的是比較溫和一些的品牌,不過市場不好的時候他一次抽兩支。他們都精神高度緊張地研究交易,不過這種緊張使斯坦哈特的脾氣像火山一樣爆發(fā),而在席魯夫身上卻表現為迷信的飲食習慣。在公司賺錢的時候,他每天都點一樣的午餐,市場變化的時候他就換午餐。他會連續(xù)兩年點兩個涂滿果醬的英式松餅,然后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吃奶油奶酪和橄欖三明治。同時他會喝掉大量的咖啡,并謹遵康德拉季耶夫的教誨,毫不猶豫地宣稱某只現價 80美元的股票明年夏天會跌到 10美元。但不是所有的同事都能理解。

“他不是太聰明就是瘋了,”其中一人回憶說,“你不可能一天抽完 4包登喜路、喝掉 8杯咖啡而不在凌晨 3點醒來,并覺得頭昏眼花?!钡固构貙ο敺蛴行判摹U缢谒幕貞涗浿袑懙?,托尼“確實與上帝有直接的聯(lián)系方式(如果真有上帝的話)”。

不管是因為幸運還是某種神秘的力量,康德拉季耶夫對 1973年市場下挫的預測驚人地準確。那年開始的熊市宣告了戰(zhàn)后經濟秩序的瓦解,直到 1980年之前的幾年中,市場一直萎靡不振,經濟為一種危險的新環(huán)境下的新術語——滯脹所困擾,持股的人數在那幾年實際下降了 700萬。 1979年夏天,《商業(yè)周刊》的封面寫著“股票的死亡”。但在這種艱難時刻,斯坦哈特的逆向操作得到了回報,在 1973—1974年的熊市通過做空,收益率分別達到了 12%和 28%,在 1975年強勁的市場中,公司扣除費用后收益率達到 54%,接下來的 3年,回報仍然不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