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奧多爾·雅科夫列維奇·卡林,就是以蘇聯總領事館工作人員的身份為掩護。格魯烏的諜報站負責人A·賽博特1924年任蘇聯駐哈爾濱領事,1925-1926年任總領事。
蘇聯在建交的國家都設有駐外機構,如大使館、領事館和商務機構、旅行社、新聞社、海運和民航辦事處,情報機構的駐外站通常設在大使館里。在所有駐外人員中,外交人員不超過40%,克格勃人員占40%左右,格魯烏人員占20%左右。Viktor Suvorov,Soviet Military Intelligence(London:Grafton Books,1986),pp.111-112.西方學者估計,在第三世界各國,蘇聯使館人員中克格勃特工多達70%,在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國家及非洲國家,蘇聯外交代表同那些國家駐莫斯科的代表的比例高達五比一。1971年,87個非共產黨國家在莫斯科總共有809名外交官,而蘇聯在這些國家的外交官則達到1769人。〔美〕約翰·巴倫:《克格勃 蘇聯特務的秘密活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6年版,第32頁。從1945年至1968年,共有6000多名蘇聯外交官因為從事與其身份不相符的活動在52個國家遭到驅逐,而在1966-1967年,在西方國家就有107名蘇聯諜報人員被當場拿獲,其中有45名以外交身份為掩護?!卜ā称ぁじァさ戮S爾馬雷斯特:《蘇聯間諜在法國》,群眾出版社,1983年版,第262頁。
名義上,蘇聯駐外使館由外交部負責管理,但實際上蘇聯駐外大使有責任與蘇聯諜報機構尤其是克格勃保持合作,在確定外交意圖和目標時,克格勃負有主要的責任。
(二)利用其他駐外機構掩護
除大使館和領事館外,蘇聯其他駐外機構也為蘇聯諜報機構提供掩護。一般情況下,蘇聯的所有機構都有義務為蘇聯諜報機構保留一些名額,典型的駐外機構包括塔斯社、新聞社、商務處、民航局、海運局、蘇聯電影出口局和《新時代》周刊社。蘇聯船運公司是最早被共產國際國際聯絡部利用的掩護機構。到1923年,它已經在蘇聯港口如敖德薩、摩爾曼斯克等地建立起一系列的海員之家,用來掩護其招募、通信行動。1926年以后,總參四局在其商船網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復雜的交通員系統(tǒng)。Christopher Andrew & Oleg Gordievsky, KGB: The Inside Story of Foreign Operations from Lenin to Gorbachev(Hap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0), p.93.創(chuàng)建于1918年的蘇聯紅十字會從一開始就被蘇聯諜報機構用來掩護其諜報活動,其紐約辦事處被契卡用來調查蘇聯移民的活動,總參四局也利用其來掩護自己的諜報活動,最后它成了總參四局在美國的商業(yè)掩護機構阿姆多爾戈的附屬機構。Raymond W.Leonard, Secret Soldiers of the Revolution: Soviet Military Intelligence, 1918-1933(London:Greenwood Press,1999),p.59.塔斯社和新聞社較大的駐外記者站中有克格勃的固定編制,在電視和廣播單位的駐外記者站中克格勃人員通常擔任第二記者或攝影師,除《真理報》記者外,大部分報社記者是情報人員?!捕怼沉邪耗岬?姆列欽:《歷屆克格勃主席的命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694頁。新聞單位是否設立駐外記者站,全看克格勃的需要。1943年蘇共中央創(chuàng)建《新時代》周刊,其唯一目的就是為情報官員在國外活動提供掩護身份,根據蘇共中央政治局的命令,雜志社的14個駐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