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日、韓文字的“三國演繹”(1)

國際公務員奇記 作者:翟華


我常和日本人、韓國人打交道。在西方人眼里,中、日、韓三國人在長相上是沒有什么大區(qū)別的,但是在我們?nèi)龂俗约嚎刹贿@么看。我時常想:總有那么一天,一定會出現(xiàn)一位杰出的小說家把中、日、韓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guān)系寫成《新三國演義》。這部書說不定比羅貫中的魏、蜀、吳《三國演義》更受中、日、韓讀者歡迎。不過,寫中、日、韓《新三國演義》,不僅要求這位小說家有羅貫中的大氣和文學素養(yǎng),還要先學會中、日、韓三國的語言。如果這位小說家學了這三門語言,說不定會先動筆寫一本關(guān)于中、日、韓文字的《三國演繹》。

我到韓國參觀歷史博物館,當講到日本吞并朝鮮時,他們描述日本侵略者用的詞是"倭寇"。這個"倭"字是什么意思?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倭,順兒。"段玉裁注為:"倭與委義略同。委,隨也,隨從也"。公元57年,漢光武帝授給倭王"漢委奴國王"金印,表達居高臨下的主仆關(guān)系。沒想到韓國也用這個"倭"字稱呼日本,逞口舌之快。雖然韓國比日本小,但是在文化上卻有一定的優(yōu)越感,因為漢字進入日本的一個主要渠道就是朝鮮半島,連筆墨紙硯都是韓族"渡來人"帶進日本的。雖然日本人的漢字最初是從朝鮮半島過去的,但是韓國人自己(特別是普通百姓)一直沒有真正掌握漢字。1443年,李氏朝鮮的世宗大王召集專家,根據(jù)朝鮮語的音韻結(jié)構(gòu)以及中國音韻學發(fā)明了28個拼字零件(后來其中四個音消失,剩下了24個)專門記錄朝鮮語音韻的"諺文"(又稱"訓民正音")。要從發(fā)音上來說,韓國文字確實簡單,而且一些拼字零件的形狀與舌頭運動和口腔的形狀相關(guān),是一種象(口)形字。所以比較容易記憶。我買過一本書叫做《40分鐘學會拼讀韓語》,果然一個時辰之后就會拼讀韓語了。隨后,憑著這點兒功夫,我還會在Word里輸入韓語。

比如"金正日"的"金"字,就是"辮"。請注意看這個"辮"字,是由三個零件構(gòu)成:第一個是"ぁ",從喉嚨深處發(fā)出的輔音[g](個)音,"ぁ"有模仿喉嚨發(fā)音部位意思;第二個零件是"び",不消說是[i](一)音;而第三個零件"け",看形狀不知您是否可以猜出這是閉口音[m](摸),"辮"=kim。怎么樣,韓語拼音就這么簡單。

韓語諺文雖說比漢字要簡單很多,但是在世宗發(fā)明以后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不能登大雅之堂,漢字仍然在上層社會知識分子間流行。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到日本的"倭寇"在 1910年入侵韓國,企圖推廣日語。日本人的文化霸權(quán)觸動了韓國人的民族自尊,他們在拒絕日文的同時,把"baby"和臟水一起潑掉,基本上放棄漢字(要知道日語中有大量的漢字),二戰(zhàn)后諺文終于成為主流。在今天的韓國報章上幾乎已經(jīng)看不到漢字,但是你要是仔細聽,卻還能分辨出很多與現(xiàn)代漢字或詞相同或相近的聲音。要不信你請韓國朋友用韓語念一遍"措茄刮憊(大韓民國)",整個就是普通話"大韓民國"的發(fā)音,比一些中國人發(fā)音還準。韓語的這一特征與日語正相反,報章上充斥漢字,但是念起來我們較少聽出與現(xiàn)代漢字發(fā)音相近的聲音。所以,中國人到了日本,雖然聽不懂日本話,但是放眼望去滿街是漢字,看著親切;而到了韓國,雖然看不懂韓文,但是聽起來卻有不少耳熟能詳?shù)穆曇簟?/p>

因為韓語中很多單詞源于漢語,這其中又有很多發(fā)音相同,僅僅使用諺文書寫,若無上下文,可能導致無法直接確切地把握其含義甚至誤解。以韓語中"薦檔(sudo)"一詞為例,其對應的漢字詞匯有(左為韓文漢字,右為中文解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