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曾賜瓊林宴,三斗始朝天。文章懶入編修院。紅錦箋,白苧篇,黃柑傳。學會神仙,參透詩禪。厭塵囂,絕名利,近林泉。天臺洞口,地肺山前,學煉丹。同貨墨,共談玄。興飄然,酒家眠。洞花溪鳥結姻緣,被我瞞他四十年,海天秋月一般圓。
張可久《罵玉郎過感皇恩采茶歌·為酸齋解嘲》
帝王為其設宴,文曲星為其引路,享盡了榮華富貴,卻對這些視如敝屣,寧可遠塵囂絕名利,入山林與花鳥同眠,求仙問道為歸路,此人便是元朝一代奇葩貫小云石海涯。張可久在憶起這位至交好友時,對其才情和一生的作為既佩服又感慨,為他可惜又為他慶幸,于是寫下了上面這曲《罵玉郎過感皇恩采茶歌》,一面紀念剛剛離開人世的貫小云石海涯,同時也是回憶二人相識多年來的往事。
貫小云石海涯又名貫云石,號酸齋,公元1286年出生于元大都西北郊高粱河畔維吾爾族人聚居的畏吾村。因家庭祖輩極其顯赫,可以說他是在眾星拱月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貫云石的父家是武將出身,父輩眾人皆在南方任軍政要職,母親廉氏則是維吾爾名儒廉希閔的女兒。廉氏的叔父廉希憲曾任元朝宰相,被元世祖尊稱為"廉孟子",廉家顯赫的文士才子頻出。幼年時期的貫云石常隨母親住在廉家的"廉園"里一面學武,一面修文,在文武的雙重熏陶下,很快便成為瀟灑的好男兒,儒、俠集于一身。
父親死后,貫云石直接繼承了爵位--兩淮萬戶達魯花赤,此官職位居三品,握有兵權,下統(tǒng)十余萬百姓和近萬名將士。不僅如此,當時朝廷內握有重權的人皆多次舉薦他,元英宗特許他為太子玩伴,意思即是將他作為輔佐未來君王的班底。
權財皆在眼前,貫云石理當意氣風發(fā),可他在家鄉(xiāng)整頓軍紀、訓練兵馬之際,越發(fā)覺得這樣的生活不適合自己。他厭惡戰(zhàn)爭和殺戮,想有所作為又不希望通過武力實現(xiàn)。但他卻是個軍人,不可能實現(xiàn)不漸血的仕途,只有去專心修習文學,才能讓心靈得以凈化。他聽說京城姚燧姚大學士的學名顯赫,人格亦是上上品,決定拜入姚燧門下,于是毅然決然將爵位讓給弟弟,進京拜訪姚燧。
棄微名去來心快哉,一笑白云外。知音三五人,痛飲何妨礙,醉袍袖舞嫌天地窄。
貫云石《清江引》
陡然放下家庭的重擔,貫云石頓覺全身輕松,云淡風輕。這首《清江引》是他真實心情的寫照,也言明了貫云石的畢生志向,只愿覓得"知音三五人",同袍同飲,把酒言歡。喝醉了之后舞袍弄袖,大跳醉舞,任意揮灑衣袍,天大地大,有不盡的空間可以任他施展,不必再受任何束縛。
人心已寬,便可容納萬物。在"廉園"居住的時候,貫云石結識了趙孟頫、程文海等當世顯赫才子,在他拜入姚燧門下后,也結交了許多才高八斗之人。他與這些人常常到山林里徜徉,談論詩文,對飲歡歌,樂而忘返。甚至連姚燧都與貫云石從師徒變成了好友,二人常坐在一起爭論問題,下棋喝茶,引以為人生最大的樂趣。姚燧生性嚴謹,鮮少夸人,對貫云石的文辭卻贊不絕口,認為他有古樂府的風韻,無論寫詩詞還是做人,皆玲瓏剔透。
元仁宗即位不久(公元1313年),年僅二十七歲的貫云石進入翰林院成為侍讀,升為皇帝的直屬秘書,專門提供治國見解,參與制定國家政令。元朝的統(tǒng)治者在選取翰林賢臣上格外重視,基本由皇帝欽點,即使皇親國戚,沒有真才實學的人依然無法走近皇帝身邊說話。翰林院負責整理國家的政策等史料,影響千秋萬代之后的名聲,仁宗格外重視這一點,還親自委任貫云石為維吾爾族第一翰林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