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北岸,湖北黃岡地方,有個倉阜鎮(zhèn),鎮(zhèn)東十幾里,有個村落,叫做陶盛樓,后靠河堤,前對菜園,孔埠座東,武湖在西。四百馀年前,陶姓一族從江西遷來此地,聚族而居,男耕女織,安家樂業(yè),至公元一九一七年,已然過了二十代人。
聽家公講,他少年時代,每逢歲尾年頭,他的父親,就是我的曾外祖父,湖北人呼太家公陶月波老先生,領我家公寫祖宗牌位,於五代祖父母外,還有一位先師李先生。太家公告訴我家公,李先生是明亡之后的遺老,不肯為滿清做事,隱其名字,躲避鄉(xiāng)間,受雇陶盛樓一個農(nóng)家做長工,不多言談。一年夏天,農(nóng)人聚在稻場乘涼。某人將扁擔橫在地上,問是什麼字?大家說:一字。那人把耙倒在地上,問是什麼字?大家答不出。村里幾百年無人識字。不料那李姓長工從人后說:是個而字。大家問:你識字嗎?他說:認得幾個。自那日起,陶氏宗族成立起一個私塾,請李先生教幼童們讀書寫字。
陶家在湖北地方,四百年來,累世農(nóng)家,素不識字,從此開始學讀學寫。祖先輩中李先生的一個學生,頭一個中了舉,朝廷封了官。他感念李先生啟蒙之恩,立家訓曰:陶氏宗祠永遠供奉李先生一個牌位,后人須年年祭祀,不得有誤。
從此陶家詩書繼世,代代做舉業(yè),求功名。光緒年間,我的太家公到武漢,在兩湖總督張之洞創(chuàng)辦的兩湖書院做精舍生,治漢四史,兼做詩賦等雜作。辛丑年太家公京試中一等第四名,不料同榜第一名姓梁,慈禧太后看了不樂意,斥為梁頭康尾,一榜及第人士全部廢棄。太家公困京無望,外放河南做官。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武昌起義,建立中華民國,宣統(tǒng)皇帝下了龍椅,還留在紫禁城里住。我的太家公也還留在河南官府,陶盛樓還是老樣子。
我的家婆被大轎抬進陶家黑漆大門那天,陶家沒有男人在家。太家公在河南任上。家公兄弟兩人,同在北京大學讀書。伯公讀工程,家公讀法律。本來定好家公前一日會回到家,不料兩千五百里路,火車江舟,一天兩天沒有趕到。
過門的日子和時辰,是一位瞎眼的算命先生,在家公家婆定婚之際,問明雙方生辰八字,掐著指頭算出來的。就是這一天,這個時辰,他說了,一天不能早,一刻不能晚。事關婚姻兒女,不可怠慢。所以雖然新郎不在家,新娘還是要抬過門。午后一時出發(fā)迎娶,七時整進門,不能錯了時辰。不誤過門,成親只好晚一天了。
陶家二百人的迎親隊伍上路。臘月時節(jié),天晴地寬,所有人都穿了黑棉襖。武湖凍了薄冰,田野一片赤裸。樹葉都落完了,禿枝迎風,顫顫巍巍。嗩吶朝著天上劃出抖著邊的大圓圈,尖厲的高音在湖面上回旋飄蕩,傳得很遠。破裂的鑼鼓聲,一陣接一陣,震得地皮發(fā)抖,把方圓幾十里的鷹雀鳥兒驚得全叼著兒女搬了家。四百只腳穿著結結實實納了底的黑布鞋,揚起十幾里土路黃塵,遮得天昏地暗。牽馬的,抬轎的,扛包裹禮品的,跌跌撞撞,叫叫嚷嚷,你踩我,我拌你,一路朝東北走,往萬家大灣去接新娘子。
萬家大灣在倉阜鎮(zhèn)南邊,要過武湖才到得鎮(zhèn)上??蓮奶帐莵砣f家大灣,不必繞倉阜鎮(zhèn),再渡湖南下。順武湖南岸東行,便可走到。
眼看著西南方向,黃土煙塵隨了震耳的嗩吶鑼鼓,漸漸長大,來到村口。家婆的娘在屋里,又把幾天里已經(jīng)說過幾百遍的話再說一次:“冰如,我教給你織布縫補,燒茶做飯,我也教你讀書寫字。為的是讓你能夠服伺丈夫和公婆?!?/p>
家婆靜靜地坐在床沿邊,穿著一身大紅的大襟袍子,憂慮惶恐。兩手捧在胸前,筒在袖子里。頭發(fā)是娘花了兩個鐘頭梳好的,黑亮黑亮,整整齊齊,一絲不亂,從前往后,在腦后扎個結。地方上的習慣,未出嫁的女子可以蓬頭散發(fā),一過門了,就得在腦后扎起來了。頭發(fā)上面蒙著一塊大紅的蓋頭,不過沒有蒙住臉,前面一角掀起在頭頂。家婆臉色十分蒼白,濃重的胭脂也沒有增添什麼喜慶的顏色,眼睛直勾勾地望著前方。她身后放著一大堆陪嫁,箱箱筐筐的。娘家?guī)讉€親戚聚在屋外,交頭接耳。新郎不來,有什麼熱鬧可看呢,哪個也提不起精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