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共情(1)

孩子有這10大品質就夠了! 作者:(美)斯坦利·格林斯潘


第二章――共情

―關懷他人的能力

金是一位審稿編輯,在她快30歲的時候,她的老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盡管她傷心欲絕,但第二天她仍然精神飽滿地去雜志社上班,就像什么都沒發(fā)生過。但她的同事斯蒂芬看出了金往日愉悅的臉龐上有著一絲憂傷,而且,金好像無法專心工作。

“出什么事了嗎?你看起來似乎有煩惱。”斯蒂芬說。

“沒什么,”金聳聳肩說,“只是昨天我眼睜睜看著我的貓咪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不過,我還好,畢竟那只是一只貓。”

斯蒂芬沒有說話,但午餐時間,她外出給金買了一張卡片,并寫下充滿同情的話,放在了金的辦公桌上。當金看到卡片時,她一邊哭泣一邊向斯蒂芬傾訴,貓咪對她而言意義多么重大。自打她念高中起,貓咪就始終陪伴著她,與她朝夕相處。

“我感覺,我的童年時光缺失了一部分?!苯鹫f。

斯蒂芬一邊傾聽著一邊說:“我完全能夠理解你的感受?!?/p>

事實上,她也有過同樣的經歷。

斯蒂芬細膩的情感、送卡片的小細節(jié)和她溫暖的關懷讓金感到安慰,緩解了她悲傷的情緒。共情――這種真誠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讓斯蒂芬能夠去幫助她的陷入悲傷的朋友。

當斯蒂芬充分感受和體會金痛失寵物的傷悲時,她對金關切的問候、她的態(tài)度、她無聲的表達都傳達這樣一種情感:她就在金身邊。但同時,斯蒂芬又與金的情感保持了一定的距離,她并沒有沉浸在自己過去痛失寵物的悲傷中增加金的負擔。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朋友、親人或父母對我們過度同情。沒錯,他們的確給了我們強大的支持,但是,他們就此索性接管了我們的情感事務!這可并非我們想要的共情。

我們知道,有些人只會機械地傾聽別人的悲傷與喜悅,甚至也會就這些情緒進行準確的問詢。然而,我們能感覺到,他們只是做做樣子罷了,他們并不能真正理解和關心我們在說些什么。他們也在努力,他們清醒地意識到,他們確實應該表現出些同情,但他們無法像斯蒂芬一樣,能夠從金的情感層面去充分理解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