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柳仙村是個甚么所在呢?何以取這們一個村名呢?卻也有一點兒荒唐來歷。柳仙村在離襄陽府六十多里的一個鄉(xiāng)僻地方,村里不過二三十戶居民。村口有個小小的市鎮(zhèn),叫黃花鎮(zhèn)。因為村里有個柳仙祠,所以叫做柳仙村。
那地方的故老相傳說:當(dāng)日呂洞賓在洞庭湖收服了柳樹精,在岳陽樓喝得大醉。所謂:"朗吟飛過洞庭湖。"就是從岳陽樓飛到了衡山回雁峰。只是呂洞賓醉后,飛到回雁峰去了,這個初被收復(fù)的柳樹精,一看呂洞賓的葫蘆忘記帶去,就把葫蘆里面的酒偷喝了。柳樹精能有多大的酒量,喝下去便醉失了本性。把被呂洞賓收服的事忘了,跑到襄陽府黃花鎮(zhèn)上,興妖作怪。等呂洞賓在回雁峰酒醒轉(zhuǎn)來,再回到洞庭湖一看,不好了!柳樹精已逃的無影無蹤了。只得追到黃花鎮(zhèn),又用法力將柳樹精收服。黃花鎮(zhèn)的人因被柳樹精鬧怕了,大家拿出些錢來,建一個柳仙祠,香花供養(yǎng),想敬奉得柳樹精不再來興妖作怪。于是這柳仙村的地名,也就跟著這柳仙祠同時出現(xiàn)了。柳仙村里面的二三十戶居民,都是安分務(wù)農(nóng)的善良百姓,也沒有富家大族在內(nèi),更沒一個讀書能識字的人。一日,忽然有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帶領(lǐng)兩個六七歲的小孩,并許多行囊車輛,來到黃花鎮(zhèn)上。自稱姓未,南京人。因來襄陽投親不遇,不愿再回南京,想在柳仙村出錢買點兒田地,就在這里居住。黃花鎮(zhèn)的人,見這姓未的老人為人很是謙虛和藹,都愿意與他接近。大家呼他為未老先生。未老先生向人說,那兩個小孩是他自己的孫子。他在柳仙村買了些田地之后,建造了一所小小的房屋,親自教兩個孫子讀書。
未老先生歡喜種桃樹。初時只將自己住宅的周圍種了無數(shù)的桃樹。數(shù)年之后,漸漸的將范圍推廣,住宅四周的山上,都種滿了。種植的方法,像是很有研究的。尋常人家種的桃樹,至快也得十來年才可望開花結(jié)實,而初結(jié)的桃子,都是不甜的。這未老先生種的,與尋常人家種的大不相同,只須三年就能結(jié)實了,并且結(jié)出來的桃子又大又甜。成熟之后,運到襄陽府發(fā)賣,嘗著這桃子滋味的人,沒一個不咂口咂舌的說好吃,都稱這種桃子為未家桃。每年不到成熟的時候,就有許多販戶爭著交錢定購。末老先生初到柳仙村的時候,本來已很富裕,三年后加了這筆未家桃的出息,更是富足極了。只是他富足盡管富足,他自己和兩個孫子的衣服,仍是十分樸質(zhì),家中一切食用都極節(jié)省。情愿拿著大把的錢,周濟貧乏。附近數(shù)十里以內(nèi)的貧苦人,沒有不曾受過未老先生周濟的。因為曾受他周濟的人多,未家豪富的聲名,也就跟著傳播得很遠(yuǎn)。
276柳仙村里雖都是安分的農(nóng)人,而柳仙村以外的人,在勢固不能個個安分。當(dāng)時就有一班惡賊,被未家豪富的聲名打動了。嘯聚了十幾個強徒,黑夜擁入未家。未老先生已是風(fēng)燭殘年,兩個孫子還只十四五歲,那里有反抗的能力。家里雖雇用了幾個仆役,也都不是強徒的對手,因此毫不費事的,將未家所有的財物,盡數(shù)劫去了。當(dāng)眾強徒擁進(jìn)去行劫的時候,疑心未家富名甚大,所有的銀錢,不僅已被搜出來這們多,必然還有貴重物品及金銀珠寶,藏匿在甚么秘密地方。將未老先生的兩個孫子用刀背砍打,逼著他供出藏匿金銀的所在來??蓱z這兩個小孩,被打得昏死過去,哪有甚么地方可供呢?眾強徒去后,未老先生看兩個孫子被打得體無完膚,一個打斷了一條胳膊,一個打斷了一條大腿。把個未老先生急得甚么似的。鄉(xiāng)村中又請不著有本領(lǐng)的外科醫(yī)生,只得守著兩個受傷的孫子痛哭流涕。便有人獻(xiàn)計,教未老先生多寫幾張招請好外科醫(yī)生的招貼,到襄陽府張貼起來,治得好,謝多少錢。未老先生依計而行。次日,果有一個白發(fā)毿毿的老道姑,走到未家來,對未老先生說道:"貧道善能醫(yī)治一切跌打損傷,并能限日治好,與不曾受傷時一樣,毫無痕跡。治的時候,更一些兒不覺痛楚。不知老施主肯教貧道治么?"未老先生急忙應(yīng)道:"我正苦沒人能治,四處張貼招紙,延請醫(yī)生,那有不肯教師傅治的道理呢?"道姑點頭道:"但是治好了,將怎生謝貧道呢?"未老先生道:"只要師傅能將兩個小孫完全治好,聽?wèi){師傅要我怎生謝,我便怎生謝。凡是我力量做得到的,無不從命。"道姑道:"那就是了,且等貧道把兩位令孫治好了再說。"這道姑隨即動手,將兩個小孩的傷處敷藥包扎。手術(shù)真妙,不須幾日工夫,果然兩小孩的傷處都好了。
未老先生便問道姑要怎生相謝?道姑指著對面種桃樹的山丘問道:"那山是老施主的產(chǎn)業(yè)么?"未老先生點頭應(yīng)是。道姑道:"貧道只要在那桃林里面化一塊方丈大的地基,再由貧道募化十方,募些錢來,建一個藥王廟。不知老施主肯將那山里的地基,施舍給貧道也不?"未老先生笑道:"師傅也太客氣了。休說師傅于小孫有再造之恩,便是尋常方外人,要向我化一塊地基建筑廟宇,這是一件有德事,我也沒有不肯的道理。師傅也不須再去十方募化錢文,只看師傅的意思,藥王廟將怎生建法,應(yīng)建多大的規(guī)模,盡可畫出一個圖形來交給我辦便了。師傅就請住在寒舍,指示一切。"
道姑聽了,也不客氣,欣然說道:"貧道終是向人募化。老施主能獨力做此功德豈不更好?至于廟宇的規(guī)模,不妨極小。貧道久已將圖形畫好,帶在身邊。"說著,從身上取出一卷紙,展開遞給未老先生道:"依這圖形建造,工料盡可簡省。貧道但求能避風(fēng)雨,不求能壯觀瞻,可以支持三十年便夠了。在這藥王廟未造成以前,貧道仍得去各勝地云游,游罷歸來,便不再出去了。"未老先生看那圖形,連神殿只有五間房屋,和尋常極小的廟宇一樣。當(dāng)時陪同道姑到對山桃林里,擇了一方地基,由道姑指定了方向。道姑合掌向未老先生道:"廟宇地基,都是由老施主舍的,貧道只坐享其成。此時貧道尚須往別處去,俟廟宇落成后再來。"未老先生在柳仙村住了好幾年,平日素不見他與方外人接近。大約他的性質(zhì),是一個不歡喜方外人的。這回因道姑治好了他兩個重傷待死的孫子,所以不能不建造一所廟宇酬報道姑。然在未老先生心里,只要施舍一方地基,依照圖形,建造了一所廟宇,自問便算對得起道姑了。至于這道姑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定要在桃林里面建造這小小的一座廟宇做甚么,何以建造的,偏是不多有的藥王廟,未老先生都不曾向道姑顧問。并且連那道姑姓甚么,叫甚么名字,也便不曾向道姑請教一聲。道姑作辭要去,就由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