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二月的齋期當(dāng)中,來了一大群猢猻,就夾了一個年約五六歲的小孩在內(nèi),跟著一只絕大的老母猴,跪在山門之外,不肯走近長老講經(jīng)的法座下。比較小些的猢猻,也就依次跪著,沒有進(jìn)山門以內(nèi)的。開諦長老在壇上看了,連稱:"阿彌陀佛,善哉,
善哉。"隨即停了講,走下座來,伸手撫摸著小孩的頭頂,說道:"小子不要迷了來路,暫且隨老僧過度些時,再給你一個安身之所。"小孩仿佛懂得長老的言語,不住的望著長老點頭。老母猴聽了這幾句話,也似乎懂得的,回身摟住小孩,現(xiàn)出依依不舍的樣子。當(dāng)時,立在山門外看熱鬧的人,又覺得奇怪,又覺得凄慘。雖無人知道這小孩的底蘊(yùn),然看了這兩相依戀的情形,都不能不為之感動。開諦長老等老母猴放了手,才將小孩引進(jìn)伏虎寺,做衣服給他穿著,漸次教他言語。一年以后,因吃的是煙火食,又經(jīng)衣服的磨擦,身上原有寸多深的黑毛,都脫落干凈了,只是瘦削仍與猢猻相似。年齡雖僅六七歲,然因是在山野中長大的,力大無窮,矯捷賽過飛鳥。無論如何陡峻的石巖峭壁,他總是和走大路一般的,絕不吃力就上去了,在樹木茂密的山上,他能在樹梢上奔走數(shù)十里,由這株樹梢,跨到那株樹梢,枝葉都不顫動一下。開諦長老見他有這們好的根底,便傳授他的道行。他的資質(zhì)異常穎悟,練到一十二歲,已有絕大的神通了。
一日,長老清早起來,教他把山門外面的道路打掃干凈,就在山下等候。等到有一個騎黑驢的老人向上山的這條道路走來了,即上前行禮,迎接到寺里來。他依著長老的話,在山下等了些時,果見一個年約五十多歲的老者,須眉半白,穿得遍身綾錦,滿面慈善之氣,騎在一匹很肥大、鞍轡鮮明的黑驢背上,緩緩的向上山的這條道路走來。他料知必是長老教自己迎接的人到了,連忙上前行禮,說道:"奉師傅的命,專誠在此地迎候你老人家。"老者在驢背上拱手答禮,兩眼不轉(zhuǎn)睛的向他渾身打量,面上很現(xiàn)出驚疑的樣子。他將老者引到山上,開諦長老已立在山門外,合掌向老者笑道:"居士別來無恙?六年之約,不差時刻,真信人也!"老者跳下驢背,拱手答道:"豈敢失約。"原來這老者姓方,名維岳,是四川石泉縣的第一個富紳。少時讀書,未成年就中了舉人。因性好黃老之學(xué),不喜仕進(jìn),家業(yè)百多萬,為一縣的首富,也用不著做官謀利,就在家鄉(xiāng)蓋造了極精雅富麗的庭園,招納各處方士,專一研究長生修養(yǎng)之法。只是從來方士都是挾術(shù)以騙人錢財?shù)?,哪里有甚么長生修養(yǎng)的法術(shù)。方維岳從方士的指導(dǎo),修煉了若干年,不但沒得著一些兒進(jìn)益,反因服食的丹藥不得法,服成一種不能人道518的毛病。四五十歲了,還沒有兒子。當(dāng)少壯的時候,因一心想成道,將一切身外之物都看得不值一顧,妻室兒女也已置之度外了。后來因游峨眉山,遇著開諦長老,才知道以前若干年,完全是盲修瞎煉,去道還不知幾千萬里。歸家后,便謝絕一般方士,摔破丹爐藥鼎,不信那些邪教了。但是,這種成道的心思一退,世俗想兒子承宗接嗣的心思,又不由得發(fā)生了。因正宗夫人已有了四十多歲,不能望生育了,買了兩個身體強(qiáng)壯的姨太太,日夕望他生兒子。無奈少壯時所服嗇精的丹藥太多,本人已絕了生育之望。
開諦長老知道方維岳想得兒子的心事,收養(yǎng)這私生子的時候,就打算給方維岳做兒子。只因那時這私生子初從山野中收來,一則還不通人言,二則野性不易馴服,有開諦長老那般道行,才能將他收服。若在平常人,便用鐵鏈也收鎖他不住,因此開諦長老不肯當(dāng)時送給方維岳去。湊巧那年方維岳重游峨眉,到了伏虎寺。開諦長老遂乘便向他說道:"居士不須著急沒有兒子,現(xiàn)正有一個根基最好,資性最高,無父無母的孩子,由老僧收養(yǎng)在此。于今他的年齡才得六歲,須經(jīng)老僧教養(yǎng)六年,他有十二歲了,便可送給居士做兒子。"方維岳問:"是哪里來的這們好的孩子?父母是不是都已死了?"開諦長老不肯說出來由,只說道:"居士但牢記在心:六年后的今日再到這里來,包管居士帶一個稱心如意的兒子回家去。倘不是與居士有父子因緣的,老僧也不這們多事了。"方維岳自遇著開諦長老之后,心中極欽敬長老的德行,知道長老所主張的,決無差錯。沒有兒子的人,在想望兒子情切的時候,忽聽說有這們一個兒子,當(dāng)在六年之后的今日見面,怎得不把日期牢牢的記住呢?所以這日如期到伏虎寺來了。在山下見這私生子前來迎接,并恭恭敬敬的說那幾句話,心里便已猜著是這孩子了,所以目不轉(zhuǎn)睛的向這孩子渾身打量。此時這孩子年齡雖只十二歲,然已具絕大神通。得乎中者形乎外,那種雍容溫雅的氣宇,已能使人看了油然生敬愛之心。方維岳想不到有這般氣概的人物,所以臉上不免現(xiàn)出驚疑的樣子。
開諦長老親自在山門外將方維岳接進(jìn)寺內(nèi),未曾讓坐,即招手教這孩子過來,說道:"你可知道我教你打掃山路,專誠迎候的這位老居士,是你的甚么人么?"孩子
聽了,翻起兩眼望著方維岳,不知如何答復(fù)才好的神氣。長老哈哈大笑道:"老僧出家人,可沒有父母親族。你不是出家人,豈可不認(rèn)識父母?快過來叩頭,這位便是你的父親。"孩子以為師傅說的必?zé)o虛假,誠惶誠恐的叩了好幾個頭,爬起來很親切的叫了一聲父親,叫得方維岳笑起來了。開諦長老也笑道:"這孩子不但不曾見過自己的父親,并不曾見人叫喚過父親,連一聲'爹'都不知道叫喚。"孩子忙改口喚了一聲爹。開諦長老問道:"你父親也見過了,爹也叫過了,但是你爹的姓名、籍貫,還沒有知道。老僧因你在這里六年,沒有說身世給你聽的機(jī)緣,直到如今,才是機(jī)緣到了。你父親姓方名維岳,是石泉縣的首富。少年科第,二十多歲就中了舉人,原可以青云直上,作一個金馬玉堂的人物。只因性喜黃老清凈無為之學(xué),又誤于江湖方士,至今不愿仕進(jìn)。你命里合該出母胎即遭魔難,應(yīng)受猢猻撫育,并非猴能生人,此刻你的能為已足夠?qū)響?yīng)用而有余了,此地不是你長久安身之所,從此就跟著你父親回石泉縣去罷。老僧給你一個名字,叫做紹德。你的后福無量,好自為之,不可迷了來路。"方紹德聽罷,不禁雙膝向長老跪下,淚如泉涌的哭起來,說道:"師傅的吩咐,弟子本不敢違,只是弟子若無師傅,將永遠(yuǎn)不得齒于人類。于今承師傅收養(yǎng),并賜教訓(xùn),正要永侍師傅法座,徐圖報稱于萬一。今忽教弟子遠(yuǎn)離,雖說父母是應(yīng)該侍奉的,但是弟子受師傅的恩多,報師傅的恩少。父親年非老耄,盡有侍奉的時候,望師傅格外開恩,許弟子侍奉到師傅西歸之日,再回家盡人子之道。"開諦長老拈著胡須微笑點頭道:"好可是好,但何苦又自尋這一番煩惱??!"說時,隨掉頭對方維岳說道:"既是如此著念,居士且在這里多留兩日。"方維岳見開諦長老的舉動,料知方紹德對于他自己的身世,全不明?,所以開諦長老能這般說法,心里異常高興。及見方紹德不肯同回家,開諦長老并不解勸,神氣之間,好像已許可方紹德的要求,心里又不覺有些著急起來了。暗想:開諦長老的年紀(jì)雖已很高了,然精神充足,步履康強(qiáng),且是一個有大神通的高僧。就現(xiàn)在的情形看,休說三年五載不會死,便是再過十年八年,也還能過得去。真?zhèn)€再過十年八載,方紹德的年齡越發(fā)大了,世故也越發(fā)深了,即算是親生骨血,不從小帶在跟前撫養(yǎng),長大成人了,尚難得親切,何況并非親骨血,沒有天性的關(guān)系,等到二十多歲才見父母,能望他將來孝養(yǎng)嗎?并且他既不肯就此同我回520石泉縣去,我便在此多留幾日,也沒有用處。只是方維岳心里雖如此著想,然開諦長老是這們吩咐,也只得在伏虎寺暫時住下。想不到方紹德對他,倒很親熱,能恪盡人子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