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有辯才的宰予三番兩次的進攻,使得孔子很惱火。其后,孔子終于 抓住一次機會嚴厲批評宰予。這一次對宰予的批評,以中庸之道觀之似有欠 公允:“宰予晝寢”,即宰予白天睡覺,孔子因生氣而大罵:“朽木不可雕 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又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 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在孔子看來,這樣的 學生像朽木一樣不可雕,他的底子太差,怎么可以做大事情呢?白天睡大 覺,還能有什么抱負做大事情呢?
應該說,孔子的尖銳批評有點“過”。學生有了疑問,提的問題老師 不能接受,一旦抓住一個問題就狠狠批評一通,這就“過”了。但是孔子的 偉大在于,他是一個不斷修正自己的偉大教育家。后來,孔子意識到自己對 宰予的態(tài)度有失中庸之道,于是,他對包括宰予在內(nèi)的弟子們的特長重新進 行了評價。在孔門弟子十哲中,宰予是言語科中的翹楚,孔子將他排在子貢 前面,說明孔子充分肯定了宰予的言辭之能:“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
從心開始:北京大學愛心講堂十年精華 牛、仲弓;言語:宰予、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孔子又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不難看到, 孔子窮其一生重新回到了公允中庸的坐標上,這不能不說中庸之道實踐起來 有相當難度。
孔子對自己要求很嚴,他曾說:“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 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本拥闹杏怪烙兴臈l,我自己一條都沒有 做好。這四條是關于父子、君臣、兄弟和朋友。要求子女以事父母的孝道, 臣以事君的忠誠,弟以事兄的悌道,結(jié)交朋友應先施之,孔子說自己都沒做 好。這是不是說孔子的人生很失敗呢?不是。其實讀過《論語》就會明白, 孔子在這些方面做得很好,但是他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他所說的“未 能也”,并不是說沒有完全做到,而是說沒做到“至善”?!爸褂谥辽啤笔?一個非常高的要求。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 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日常生活的那種道德實踐,日常語言的那種謹 慎,還做得不夠時,不敢不勉勵去做。做得很好的地方,也不敢大力渲染, 而要謹慎謙虛?!坝沟隆焙汀坝寡浴辈皇瞧接怪潞推接怪?,而是日常用 度當中的保持一致的言和行,有所不足就需完善,并精益求精長期堅持。 “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所言的要顧及所行的,所行的要顧 及所言的,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說得好聽,做得很差不行;或者信誓旦旦地保證要做得多么美好,而行動卻 相反,不行;或者言論像一個君子,而行動卻像個小人,不行。孔子認為這 些都是不合適的。“君子胡不慥慥爾”,君子為什么不老老實實地做人和做 事呢?為什么要說得好聽而做得很差呢?為什么要言過其實呢?君子應該言 行一致,表里如一。
第一部分 名家十五講
孔子提出用孝、悌、忠、信四種道德治己治人,鼓勵人們言行一致, 這樣才能成為德才兼?zhèn)涞木?,這是實踐中庸的標準與規(guī)范。儒家倫理的基 本原則是“孝”,而悌、忠、信是從“孝”這一根本點延伸出去的,這使孝 文化處在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當中,處在人和人的關系當中,處在啟蒙自己和啟 蒙他人的關系當中。真正的啟蒙者應該是先要求自己達到很難達到的君子之 孝,達到君子的孝文化深層結(jié)構(gòu)——德行,然后才可以去要求他人。
二、孝倫理:東方人倫所止的身份規(guī)范
孝倫理往往表征出東方人倫所止的身份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這在《大 學》、《中庸》中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大學》中說:“《詩》云:‘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癁槿司?,止 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 于信?!边@句話出現(xiàn)了幾個關鍵詞,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論的大詞。這幾個 關鍵詞,君、臣、父、子,人們耳熟能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 成君之樣,臣要有臣之格,父要有父之慈,子要有子之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