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這種額外補償是從何而來的呢?應該是來自對高級員工的隱性課稅。如果這種稅數(shù)額不算大,那么高級員工樂于繼續(xù)待在公司里,雖說他們到別處可能掙得更多;同時,低級員工也獲得了足以補償職位低這一負擔的額外報酬。所以,每一家公司的薪資模式,在功能上都相當于一種累進所得稅。
很多職業(yè),在不同的公司有多種崗位可選。不介意職位高低的人,最好是到員工生產(chǎn)效率高的公司去,接受低級職位,享受額外薪資。其他重視高級職位的人,則最好是到平均生產(chǎn)效率較低的公司去,接受高級職位。
雖然勞動力市場和收銀機、印刷機等商品市場有不少類似的特點,但也存在著重要的差異。例如,雇主不用擔心印刷機會上班偷懶、下班偷拿辦公用品。以下幾個例子說明,這些差異可以解釋不少有趣的薪資模式和雇傭慣例。
為什么有些服務,我們給小費,有些卻不給?(多拉普·艾納哈羅)
在美國,人們外出吃飯,按慣例要給提供良好服務的侍者相當于賬單總額15%~20%的小費。但不少其他服務的提供者卻并沒有收小費的習慣。對于有些服務,給小費甚至是違法的。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區(qū)別呢?
餐館一開始引入給小費這種做法,是想把它當做一種鼓勵優(yōu)秀服務的手段。如果侍者提供的服務體貼又有禮,餐館業(yè)主愿意付給他們較高的工資,因為獲得了滿意體驗的就餐者很可能會再度光顧。故此,從侍者的角度來說,他們也愿意付出額外努力,作為對較高薪資的報答。問題在于,店主很難直接監(jiān)督上菜服務的質(zhì)量。把餐點稍微降點價,并告訴就餐者,如果對服務滿意的話,應該留點小費給侍者,如此便能解決這個問題。畢竟,就餐者處于一個監(jiān)督服務質(zhì)量的絕佳位置。又因為大多數(shù)就餐者定期光顧同一家餐廳,前一次因為提供了出色服務而獲得慷慨小費的侍者,在就餐者下次到來時一般會提供更好的服務。
餐館行業(yè)的競爭壓力,使得侍者很難因為顧客不多給小費就不提供良好服務。要是他們這樣做,人們會選擇到別的地方就餐。
可在其他場合,顧客享受不到類似的保護。比方說,司機在機動車輛管理局受到了職員的不良待遇,即便內(nèi)心不滿卻也別無選擇。人們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拜訪機動車輛管理局。再說,能在管理局獲得更好的服務當然挺不錯,可我們更加不愿意該局職員以索取小費作為提供服務的前提。
本書精華已連載完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