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朵漁
昨天參加了當?shù)孛襟w組織的一個活動,為短信大賽的獲獎者頒獎?!邦C獎”這件事非常腐朽,總和首長、領導、德高望重、權威這些讓人不愉快的詞匯連在一起,我一般是拒絕參加的。但短信大賽不同,它本身是搞笑的、活潑的、不嚴肅的,這樣的頒獎也應該是隨隨便便打打鬧鬧的。
這次頒獎果然是隨意的,沒有主席臺,也沒有主席,只是小范圍的、青年的,這里且按下不表。在回來的路上我就琢磨:“短信”的確是個有趣的東西。我在兩年前就接觸短信了,但只會收不會發(fā),收到最多的短信就是類似于“大哥,要發(fā)票嗎?”之類的東西。至今依然如此。我沒有于時俱進的精神,我的手機還是五年前買的,就是一磚頭可以拍死人的那種。后來看電視上周杰倫發(fā)短信連腳丫子都用出毛病來了,年輕人見面先要問候一句“今天你發(fā)了嗎?”,然后再探討一下各自的手機功能和最新的短信,就覺得自己真是老了。手機催人老呀?! ?/p>
短信是屬于年青人的?,F(xiàn)在15~25歲之間的手機普及率非常高,生日禮物可以不要蛋糕,情人節(jié)可以不要玫瑰,考雙百也可以不要文具,要手機。但手機的使用率并不高,比如十幾歲的學生,有何用?用也用不起,資費太高。于是手機的功能開始偏離,成了身體的點綴,話題的點綴,然后再回過頭來變著花樣點綴手機,更換手機,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此時短信的出現(xiàn)真是太天才了,它不但救活了幾個門戶網(wǎng)站,更讓交流變得徒然豐富。便宜,隨意,潮流所向,在時尚和商業(yè)的互動之下,這種“拇指文化”不泛濫才怪。 短信是“信”,因此它是文字的,有時它還是現(xiàn)成的,制成品,只需拿來用就可以了。比如一個黃段子,你當面講給一個女同學聽,不但需要勇氣,還要冒一定的道德風險,當心被罵成流氓。如果一個短信發(fā)過去,你看我只是一個傳播者,我的本意并不是要給你講這個段子,而是別人發(fā)過來的,現(xiàn)成的,轉手發(fā)給你隨便看看的,別生氣呀。她多半不會生氣?! ?/p>
短信交流,一個非常大的特點是:人是在背后的,沒有走到前面來,不是面對面的。電話交流其實是一種面對面的交流,它直接,即時,現(xiàn)場。短信不同,發(fā)過去了,就是石沉大海,很長時間才會濺起水花。因此,很多說不出口的話,可以用文字來表達。比如那些非常膩的祝福,我們中國人很難非常自如地說出口;還有道歉,用現(xiàn)成的短信發(fā)過去,表達了意思,也給了自己一個臺階。我的一個朋友,追女孩的成功率一度非常高,他告訴我,他就充分運用了手機短信功能。發(fā)短信嗎,話說過火一點也無所謂?!拔覑勰?。”“鬼才相信。”“真的…………………………”“我們今晚同居吧。”“不行?!薄拔揖驮谀銟窍??!卑胩斓牡却??!澳悄憔蜕蟻戆?,別總在樓下了?!背闪恕N淖挚梢越o對方一個緩沖的余地,如果女孩有了反應,無論是同意還是不同意,都可以有下文?! ?/p>
短信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它只是推動了一個產業(yè),是一個大產業(yè)鏈上的一環(huán),本身并不具備價值。短信的民間性和匿名性也決定了這一點。就像前幾年流行的“腦筋急轉彎”,那些題同樣是沒有價值的,逗你一樂而已,別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