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以將疾病的侵害減弱一點點;另一方面,泡茶需要將水燒開,從而殺死了水中的細菌,提高了公共衛(wèi)生水平,抑制了疫病的流行。這兩重效應使得該城市的人口出生率稍稍高于死亡率,持續(xù)時間足夠長,保證了人口的自然增長能夠持續(xù)下去。
為什么一般人看來理性的決策(“反向稅”)無法產(chǎn)生預期的效果,而看似不相干的“飲茶”卻產(chǎn)生了神奇的功效?
由此可見,面對社會這個復雜系統(tǒng),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差異可能導致后果的天壤之別。與此相類似的還有著名的“蝴蝶效應”,以及“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等醒世警句,都蘊涵著這個看似簡單實則深刻的道理。因此,它提醒我們,作為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決策者,真正睿智的領導必須具備系統(tǒng)思考能力,才能洞悉復雜系統(tǒng)的運作,作出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英明決策。
現(xiàn)在,黨中央提出了“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號召,客觀上要求各級黨政領導在處理社會事務時具備系統(tǒng)思考能力。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短視、狹隘、本位主義等種種錯誤,找到杠桿解,制定睿智決策,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推動組織成長、提升組織能力
任何持續(xù)的成長都有其背后的推動力。只有順應系統(tǒng)內在的運作規(guī)律,才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正如庖丁解牛一樣,必須順勢而為、借力打力。否則,事倍功半,甚至“愈用力推,系統(tǒng)反彈的力量愈大”。
那么,如何洞悉系統(tǒng)內在的運作規(guī)律呢?
在這方面,系統(tǒng)思考是發(fā)現(xiàn)系統(tǒng)結構、推動組織成長的根本途徑。
請看案例1 2。
案例1 2:青蛙與睡蓮
一群青蛙幸福地生活在一個大池塘的一角。池塘的另一邊是一片睡蓮。它們的生活是如此平靜恬適,相安無事。青蛙們偶爾還游到睡蓮那邊,跳到睡蓮那舒展的葉片上嬉戲。
一天,池塘里面流進了一些刺激睡蓮生長的化學污染物,它們可以讓睡蓮每24小時增長一倍。這對青蛙而言是個問題,因為如果睡蓮覆蓋了整個池塘,它們就將無處容身了。
于是,一些睿智的青蛙們發(fā)起了專門的研討會,分析形勢,尋求對策。經(jīng)過計算,它們得知,按照睡蓮的成長速度,睡蓮可
以在50天內覆蓋整個池塘。而青蛙們找到了一種阻止睡蓮生長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需要10天時間來實施。
聽到這一結論,大多數(shù)青蛙都松了一口氣:姑且不說那一小片睡蓮能否真的占領池塘,眼前這種威脅似乎也沒有多少緊迫性 50天,對于青蛙而言是一個不短的日子。
但是,一只青蛙問了兩個問題,卻讓大家馬上警覺了起來:什么時候池塘會被覆蓋一半?在池塘被睡蓮覆蓋的面積達到多少時,青蛙必須采取行動才能挽救自己的生命?
這個小故事看似簡單,其實隱含著深刻的道理。
第一個問題很簡單:如果睡蓮50天覆滿池塘,而且它們每天增長一倍,那么第49天結束的時候,池塘就將被遮蓋掉一半 而不是在第25天。因為這種增長是指數(shù)級增長,而不是線性增長。
對于指數(shù)級增長而言,開始的時候非常緩慢,一旦指數(shù)增長開始表現(xiàn)出要快速增長的跡象,它的增長速度就確實非常快。因此,第二個問題就特別強調了這一點。
這個問題指出,青蛙們可以阻止睡蓮的增長,但是需要10天時間才能完成這項工作。因此,如果他們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夠收到效果,則最遲要在第40天結束之前開始行動。那么,第40天的時候池塘會被睡蓮覆蓋掉多少呢?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倒推。我們知道,到第50天結束時,池塘會被睡蓮完全覆蓋;第49天,池塘將被覆蓋1/2;第48天,被覆蓋1/4=(1/2)2;第47天,被覆蓋1/8=(1/2)3;依次類推。在第40天結束時,也就是青蛙們能夠采取行動的最晚時間,池塘被睡蓮覆蓋了(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