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的來說,我清楚自己是什么樣的人。
◎ 我經(jīng)常反省自己。
◎ 我經(jīng)常自我幻想。
◎ 我總是仔細地檢查自己。
◎ 我總是關注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
◎ 我不斷地檢查自己的動機。
◎ 我有時會有這種感覺:我在某處看著自己。
◎ 我對心境的變化很警覺。
◎ 當我思考問題時,我知道自己的大腦是如何運轉(zhuǎn)的。
這兩種自我意識的區(qū)別可延伸到害羞這一領域。保羅?皮爾克尼斯(Paul Pikonnis)的研究將害羞者分為兩種基本類型:公眾害羞型和私下害羞型。前者總是擔心外在表現(xiàn)得不夠好,后者總在為內(nèi)在的心理感覺不好而擔憂。
公眾害羞型常常因為笨拙的表現(xiàn)和在社交中不能恰當?shù)鼗卮饐栴}而感到焦慮。他們對自己可能不恰當?shù)男袨槎鴵?。對于私下害羞者來說,相比自己的主觀不適感和害怕他人發(fā)現(xiàn)自己需求的恐懼感,自己想要做的事就變得不那么重要。這些人在整體自我意識和私下自我意識方面表現(xiàn)的都更突出。
公眾害羞者
在這兩種害羞者類型中哪種類型更是個“問題”?對于公眾害羞者而言,害羞的壓力遠比私下害羞者要大。他們的感覺會影響其表現(xiàn),他們自己的表現(xiàn)會影響其他人的評價,其他人的評價反過來又會更深刻地影響害羞者的自我評價。他們會有不好的感覺、不充分的表現(xiàn)、糟糕的個人秀、感覺沒尊嚴等。下一次聚會時,他們往往會躲在不被人看到的角落,保持沉默,感覺矮人一截。盡管他們參加了聚會,但他們也不會走近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