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這種秩序和結(jié)構(gòu)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儀式也是感性的食糧:靈魂、精神和整個人類存在的食糧。如果沒有儀式,生活將會是一團糟,沒有任何支撐,無聊至極。
儀式是不斷重復(fù)的過程,話語、姿勢和行為都屬于其中。此外它還擁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對于某些特定的事件,儀式每次都以同樣的形式進行,并以此種方式深深植入人們大腦記憶當中,傳遞安全感,讓人放松,讓人安寧。每種儀式都有固定的開始和結(jié)束,而且這個安排為所有參與者接受。
儀式能增強我們的喜悅感,并通過各種形式將其表現(xiàn)出來。節(jié)日服裝、打開圣誕襪子時的驚喜、一同歌唱節(jié)日贊歌的激動,這些都會深深印入我們的腦海。此外,晚上睡覺時給孩子讀一個小故事,在某個特定的日子點上幾盞蠟燭,這些都是像婚禮一樣的儀式行為。
在壓力過大、缺乏安全感的時代,人們對可靠儀式的渴望也很大,然而人們的愿望卻很難實現(xiàn)。調(diào)查報告顯示,80%~90%的孩童認為餐桌是交流、放松和排憂的舒適場所,但2/3的家庭找不到這樣的機會,或者每天最多只能共餐一次。
儀式也能讓成年人減輕自己的不安全感、不可估計性和日常生活的壓力。恐懼和擔(dān)憂已經(jīng)成為許多人的正常狀態(tài),漸漸地它也會影響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我們生活在一個幾乎由物質(zhì)完全主宰的社會,能力、效率和功能正是社會需求的品質(zhì)??謶?、不安、虛弱和出錯不再被當做是人之常情。而作為每個人本質(zhì)核心的自我要求發(fā)展和完善,于是人們需要越來越多的能量,借助它的機制來保持“理想中的自我形象”。
通過儀式,人們能豐富和擴展自我形象和自我認知,能從融合中(而不是對不快情緒的排斥中)得到安全感和穩(wěn)定性。
人們可以用儀式慶祝生命的誕生,支持人生階段的轉(zhuǎn)變,增強與他人的聯(lián)系,并賦予精神或心理事件以身體上的表達。這種感性事件能增強力量和促進信任,有助于人們將自己的力量集中在某個瞬間。
儀式能夠幫助人類構(gòu)建共同體,另一方面又由人類共同體所承載。當儀式在一種文化中的意義下降時,人們的迷茫和無助也就隨之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