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中,李立群“國與家”的段子,場景就在臺北市第一個眷村,四四南村。在四面竹籬笆的擁擠空間中,左鄰右舍的爸媽吆喝著各家的孩子回家吃飯,臺灣媽媽在這里學(xué)會分辨四川辣椒和湖南辣椒如何不同,上了年紀(jì)的老人聽著京戲《四郎探母》,老淚縱橫地哼著“我有家歸不得”。
眷村,臺灣土地上特殊的政治和文化產(chǎn)物,是臺灣人的集體記憶,見證外省人從臨時到落地生根的過程。陰暗老舊的眷村,象征著許多外省人的處境。外省人綽號“老芋仔”,長相不好的芋仔是不需要施肥的根莖植物,扔在哪里就長在哪里,臺灣遍地都有。芋仔命賤,“老芋仔”型的外省人命也薄得很。今天臺灣外省人,只占臺灣人口不到百分之十五,許多處于臺灣底層。當(dāng)年相信回家之期指日可待,許多人家里連家具都只買最廉價的藤制品,更何況不動產(chǎn)如房屋或土地,也因此,他們大多數(shù)被拋在臺灣經(jīng)濟迅速起飛之外。
人的遷徙,迫于時勢,出自無奈。臺灣的歷史,是一篇篇血淚交織的移民史。1949年,是歷史的一個篇章,在歷史的大敘述下,看不見個人的兒女情長,看不見與至親生死訣別的銘心之痛。居住在眷村的外省人,只有默默承受思鄉(xiāng)之苦,只有在午夜夢回中,無數(shù)次回到記憶中的老家。眷村的竹籬笆外,是經(jīng)濟突飛的臺灣社會;竹籬笆內(nèi)的世界,交織著過去的記憶。這些記憶,隨著老人的凋零而埋葬。
竹籬笆內(nèi)的記憶加上濃濃的離鄉(xiāng)情懷,使得眷村題材一直是臺灣文壇、戲劇、電影電視界的創(chuàng)作元素。從李佑寧的《竹籬笆外的春天》、陳坤厚的《小畢的故事》、廬戡平的《搭錯車》、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張作驥的《美麗時光》等電影到張大春的《我妹妹》、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袁瓊瓊的《今生緣》、蘇偉貞的《有緣千里》、孫瑋芒的《回首故園——眷村生活描述》等文學(xué)作品。2008年以眷村生活為題材的電視劇《光陰的故事》,還有賴聲川的舞臺劇《寶島一村》,在臺灣掀起眷村熱,吸引不少媒體報道,讓眷村的文化面貌與歷史價值再次受到臺灣各界的重視。超過半個世紀(jì)以來,眷村已成為當(dāng)代臺灣不可或缺的一塊人文拼圖,大陸各省文化在臺灣交融與碰撞,豐富了臺灣傳統(tǒng)與流行文化,影響力更輻射全球華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