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執(zhí)起一把武士刀

明暗:源于影像的微瑣絮語 作者:馬家輝


執(zhí)起一把武士刀。

港臺節(jié)目《香港電影月》播放第一集,一位年輕主持人坐在椅上,捧讀黑澤明自傳《蛤蟆的油》,眼睛發(fā)亮,嘖嘖連聲,似是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般覺得陌生刺激。主持人以唱歌和演戲為業(yè),不像經(jīng)常親近文字,但如果他確曾認真細讀這本字句動人的小書,想必深有所感深有所思吧?

如同許多藝術家,黑澤明一度非??咕茏詡?,認為只須以作品示人,沒必要再對觀眾羅嗦。但后來,看了法國導演尚.雷諾的回憶錄,作者說“觀眾希望知道這個創(chuàng)作者是怎么樣的一個人而不是僅僅透過鏡頭去認識導演”,他便醒覺,既然自己與觀眾之間已經(jīng)建立了一個隱而不見的親密關系,便有責任寫下這本書,讓讀者明了一個藝術家的產(chǎn)生,是經(jīng)由他的童年、父母親友,經(jīng)由某一段難忘的記憶與那積累而成的一股能量。

于黑澤明,兄長是傷痛之根,亦是能量之源。他跟哥哥感情甚篤,后來哥哥自殺,他深深愧疚于沒有付出足夠的照顧和關心。電影于黑澤明,有些片段,有些角色,至少是有些臺詞對白,根源于他與兄長之間的對話。他用鏡頭來探索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情,更用鏡頭來虛擬未曾發(fā)生的理想。

有個長輩對黑澤明說過:你和你哥長得一模一樣,不過,像沖曬膠卷,你哥哥是底片,你是正片。

或許正因為有那如向日葵般的向陽之力,始能成就一個偉大的導演。黑澤明活了八十八歲,至死猶在構(gòu)思電影新作。許多的日本后輩導演,他們都有一個啟蒙之師,而許多許多人,都必稱是黑澤明先生;而每次提到他,都不會缺少尊敬的“先生”二字。這樣的一位大師是怎么產(chǎn)生的?讀《蛤蟆的油》,才知道他善于把焦慮轉(zhuǎn)化成意念,用鏡頭把可怕的故事說出來, 說完了,便不再那么可怕;難怪英國作家艾麗絲.默多克說過,“欲了解一個創(chuàng)作者的作品,最好先了解他最恐懼些什么”。

至于為什么有這個書名,就因為民間有個故事,在深山有一種特別的蛤蟆,它不僅長得比普通蛤蟆更丑,也多了幾條腿。人們把它抓到后,置之于鏡前,它看到自己的真面目,不禁嚇出一身油;而這油,是可以用來治療燒傷的珍貴藥材。黑澤明的自喻,已是一種藝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