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的秉性,最后想講的就是外在的性格修養(yǎng)表現(xiàn)和內在的道德可能是背離的。
前面講過人的德行、秉性和才干本質上是統(tǒng)一的。德行好的人,通常秉性也不會差。
但是在實際中,在一些情況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人可以有很好的外在修養(yǎng),但是這個人內心可能相當齷齪。這就是成年人復雜的一面。這種人在社會上“練”出來了,練成了人格分裂。年輕的時候這種情況比較少,年紀大了,在社會上混長了,有些人的人格就分裂了。他們外表上非常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看上去是一個正人君子。但背后真正干什么,只有天知道。
所以我們走上社會之后,不能簡單地從性格修養(yǎng)上來判斷一個人的德性。對某些人來講這可能完全是兩回事。當然,這種人格分裂只是在通常情況下的表現(xiàn)。真的到了關鍵時刻,在重大關頭,就會惱羞成怒、原形畢露了,他就沒有能力繼續(xù)演戲了。就像西游記中的白骨精那樣,逍遙自在的時候,可以變成天仙般的美女,去迷惑世人,一旦被逼到生死關頭,就丑陋無比。
這種外在修養(yǎng)與內在道德的背離,也會發(fā)生在社會整體層面。
老子講,如果失去了“道”和“德”,被孔夫子一再強調的“禮”,就會有很大的副作用:“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由此看來,這種表里相悖的現(xiàn)象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就有了。德國和日本當年發(fā)動戰(zhàn)爭的時候,他們的國民行為舉止文明高雅,可是在國家層面,卻是道德盡失。所以前面提到過西方社會中人普遍比較遵紀守法,但這不能簡單地等于這個文化的德性很好,這兩個東西可以不完全一致。
關于秉性,就講這么多。我也不是專家,只是業(yè)余客串,努力給大家一點點啟發(fā)。
最后還想強調的是,把自己的潛意識挖掘出來,從而比較清楚地看明白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是否去努力,就要看自己的人生選擇了。它取決于你希望自己在這一生能夠走到哪一步,能夠達到什么水平。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很優(yōu)秀的人,那么對不起,不吃苦肯定做不到。我最近看了鋼琴家郎朗的自傳。他練琴,從幾歲開始,每天都練六七個小時,后來把琴鍵都彈壞了,有一次甚至把手指頭都彈發(fā)炎了,不得不停了一個月。他后來成為了國際一流的鋼琴家。他是有天賦的,生下來就有音樂天分。但是即使他有那樣的天分,還是要下這么大工夫,當時被他爸逼得快瘋掉了。
所以,你想出色,就得下工夫。你不想出色,那就定個低一點的目標。而最難的工夫,就在于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內心。
你不要一方面定個高目標,一方面還不努力。那實在是自己騙自己,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你可以欺騙所有人,甚至去欺騙上帝,但是不能欺騙自己。
如果你成功地忽悠了上帝,那你是一個絕世天才,我絕對會崇拜你;如果你欺騙了自己,我只能說你干了一件最沒出息、最無聊的事情。因為欺騙自己是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一件蠢事。
提問:什么是濫用平等?
比如,我們把大地震的死難者與在抗震救災中獻身的烈士放在一起來悼念。把一個花籃同時獻給了他們。這顯然不是因為國家拮據(jù)而省錢,也不是因為領導們公務繁忙而省時省事。很多人把它解釋為是為了顯示“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個犧牲,都是值得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