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平素喜歡穿著瀟灑的長袍、配著飄逸的峨冠博帶,目光炯炯、長發(fā)美髯,立如松,坐如鐘,動如風,遠遠望去,宛若仙人一般。
屈原自己也在《涉江》中表達了對奇裝異服的終身愛好: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帶長鋏之陸離兮(身佩著倚天長劍),
冠切云之崔嵬(頭戴著攬云的高帽),
被明月兮佩寶璐(身佩著明月般閃亮的珠玉)。
甚至連青翠的荷葉、鮮艷的百花、不同種類的瑤草芳葉,都可以成為他某一天的特別裝扮。而所有這些奇特的裝扮,全是為了與庸俗的世道拉開距離,讓孤高獨立的風神在寰宇間十分鮮明地展示出來。
屈原還將自己的風神與高潔的橘樹對應起來,對橘樹依托于南國故土,決不肯屈從人意、北移生根的氣節(jié)深為推崇。
歸州地區(qū)處處是芬芳的橘園。屈原每天讀書、行吟于橘樹之間,不由得生發(fā)出諸多人生感悟。
于是有了他早年所寫的《橘頌》詩。
屈原在詩中詠橘明志,充分表現(xiàn)出自己卓爾不群的志向,獨立不遷的意志,熱愛故土的鄉(xiāng)思,獻身祖國的精神:
后皇嘉樹(皇天后土生長出佳美的樹木),
橘徠服兮(天時地利催發(fā)出橘樹的家園)。
受命不遷(受命于自然,決不肯遷離故土),
生南國兮(生生死死固守在江南楚國的良田);
深固難徙(根深蒂固又怎能遷徙到他方別處),
更壹志兮(志向如一、操守堅固永難改變)……
屈原把橘樹人格化、形象化,名則詠橘,實則詠己。他一生的性格、操守和追求,都在《橘頌》中歷歷可見,經(jīng)久彌堅。
四、少年意氣,揮斥方遒
根據(jù)兩湖地區(qū)流傳至今的民間傳說,青少年時期的屈原在故鄉(xiāng)樂里坪至少留下了三樁佳話。
一是金鎬掘井(宋克順收集整理)。
自幼愛好整潔的屈原,常在香爐坪下的響鼓溪梳頭洗臉??墒窍魈?,碰上刮風下雨又不清亮,要是有一口波浪不興的平靜水井,照臉明心,那該多好!
小屈原想到便要做到。他掄起鋤頭,挖來挖去,總是碰到堅硬的石頭上,火星四濺,再也挖不下去。
正氣餒時,忽有一白發(fā)樵夫飄然而至,歌詠而來:
三星巖,三星巖,
對準三星引泉來。
折斷龍骨龍開眼,
洗面照心滌塵埃。
屈原聽得分明,正要道謝,翹首望去,那老樵夫早已不見人影。
當夜,小屈原對著天上的三星,在三星巖上插上一枝香,畫好方位,按圖掘井??墒悄前研′z頭卻經(jīng)不住折騰,很快就翻口變形了。
正懊惱時,那位老樵夫又翩然而至,將一把小金鎬贈給屈原。小屈原納頭便拜,抬起頭來,哪里還有老樵夫的影兒?
金鎬掘井,事半功倍。不到天明,水井掘成。滿村的人們都來洗面照心,屈原的心里,別提有多美了!
直到如今,這口照面井還在樂里坪保存得十分完好。井碑上赫然寫著:
此系屈公遺井,特遵神教重新整頓,以后切勿荒穢。
倘有故違,定遭天譴!
屈原在家鄉(xiāng)的第二樁功績是擂鼓退敵。
身當戰(zhàn)國亂世,男兒豈不習武?打從小時候起,胸懷大志的屈原就苦練劍術、飽讀兵書。
屈原長大之后,適逢一小股秦軍常來樂里坪騷擾滋事,無惡不作。忍無可忍的屈原便與鄉(xiāng)親們組成了平寇隊。
女須是屈原的姊姊,平素不僅會紡紗織麻、挑花繡朵,還會打拳舞刀、使槍弄棒,這時當然成了屈原最為得力的幫手。
為了統(tǒng)一號令,屈原和女須在北山的大樟樹上掛上一口大鐘,又派人不分日夜地在村口放哨。
每當秦軍來犯,屈原便聞鐘布陣,指揮平寇隊抄小路伏擊敵人,一次次把敵寇打得落花流水。秦軍聞鐘喪膽,再也不敢輕舉妄動。
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樂里坪張燈結(jié)彩、披紅掛綠,舞長龍、弄獅子,人流如擁,好不熱鬧!
屈原料到屢戰(zhàn)屢敗的秦軍決不會善罷甘休,便吩咐平寇隊員們枕戈待旦,隨時聽從號令,準備打仗。
到了午夜十分,瞭望哨急報小股秦軍又來進犯。
沉著鎮(zhèn)定的屈原吩咐人們說,此次先不要敲鐘,以免打草驚蛇。他們分成各個小隊,擺下了十面埋伏陣,靜候敵寇上鉤。
等到秦軍全部進入包圍圈后,屈原與女須猛地擂響驚天霹靂般的戰(zhàn)鼓,頓時嚇得敵人心驚肉跳、屁滾尿流,忙向側(cè)面?zhèn)}皇逃竄。
可是無論敵人逃到哪里,哪里就按照屈原戰(zhàn)鼓的指揮,亂箭齊發(fā)、舉刀合圍。幾百人的秦軍,在十面埋伏的圍剿聲中死傷大半。
屈原最后還故意將合圍的口袋留一點縫隙,放幾個丟盔卸甲、傷痕累累的秦軍殘兵回去報喪。
從此,秦軍再也不敢到地勢特別險要、人民智勇雙全的樂里坪來騷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