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孩子推卸責任的這種做法,表明了這樣一種心理效應——融合效應?!叭诤闲?,是指個人遭遇挫折后,不愿承擔由挫折帶來的巨大壓力,而是把自己在挫折中應負的責任與他人的責任融合在一起,或者與同樣受到挫折的人相提并論,以此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
關于“融合心理”,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兩個孩子在客廳里打鬧,把客廳里的魚缸打碎了,當大人趕來時,哥哥急忙向大人解釋:“魚缸是弟弟碰到地上的?!?/p>
哥哥剛說完,弟弟連忙補充道:“這個魚缸一點也不牢固,我碰了一下,哥哥也碰了一下,它就掉到地上摔碎了。”
兩個孩子都知道打碎魚缸有錯,但這個責任由誰來承擔呢?哥哥說是弟弟打碎的,弟弟說哥哥也有責任,但主要是魚缸質量太差。這樣,哥哥和弟弟都有責任,再加上魚缸質量差,兩個孩子都不用為此而內疚了,當然,家長也沒有辦法找某個人來負責任了。這種“混為一談說責任”的現(xiàn)象,就是“融合效應”。
在生活中,具有“融合心理”的孩子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遇到挫折和失敗,他們喜歡這樣說:
“都是媽媽不好,沒有叫我起床,害我遲到!”
“老師的講課水平太差了,他講什么我都聽不懂,害得我考這么少的分數(shù)!”
“不僅我自己沒及格,我們班有好多同學都沒及格,有的還沒我考得多呢!”
“不全怪我,是因為弟弟推我,我才不小心把魚缸打碎的!”
……
從推卸責任,到最后意識不到自己的責任,孩子會逐漸淪落為沒有一點責任感的人。
那么,家長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意識呢?
這就要從源頭上說起。在孩子小時候,每當他們做錯事情時,為了避免懲罰,他們都會推卸責任。例如,孩子不小心把家里的花瓶打碎了,并且還騙家長說花瓶不是他打碎的。這種情況下,家長不要急于批評孩子,而應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意識。
萱萱不小心把同學新買的文具盒弄壞了,雖然同學一直說“沒有關系”,但萱萱媽媽卻堅持讓萱萱買一個新文具盒還給同學,萱萱很生氣地對媽媽大喊:“媽媽,你至于嗎?我同學都說不用賠了!”
看到孩子這么大的火氣,媽媽平靜地對孩子說:“萱萱,這不是用不用的問題,任何人做錯了事,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雖然同學原諒了你,但我們還是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可是我沒有錢買文具盒!”萱萱已經(jīng)愿意賠同學新文具盒了。
“這樣吧,媽媽先幫你把文具盒買了,但這些錢你要還媽媽,就從你每個月的零花錢里一點點扣吧!”
萱萱同意了媽媽的建議。
當孩子做錯事后,很多家長喜歡懲罰孩子,但我要提醒這些家長們的是,懲罰并不一定能夠達到教育的目的。很多孩子受到懲罰后常常會產生這樣的思想:反正我已經(jīng)受到懲罰了,我就不用再為此而負責了。當孩子產生這樣的思想后,家長再想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意識,就不是很簡單的事情了。
所以,當孩子做錯事后,家長先不要急于懲罰孩子,而是要通過正確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愿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當家長的這種教育方式成為一種習慣時,犯了錯誤首先去尋找自己的過失就會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孩子的“融合心理”,孩子就不會出現(xiàn)推卸責任的問題了。當然,在此過程中,孩子的責任感也會一點點地培養(yǎng)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