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能使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從渺小走向博大。所以,媽媽一定要對小學孩子進行“愛”的熏陶和教育,培養(yǎng)其懂得“愛”的高尚情操,培養(yǎng)孩子的博愛之心。
孩子有沒有愛心,關鍵在于媽媽的引導和培養(yǎng)。孩童時期是人各種心理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愛心的形成也是在孩童時期,因此,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要從孩子小的時候抓起。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媽媽要把自己看做孩子的伙伴,陪孩子游戲、聊天、學習,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感受到被愛的幸福,為孩子奉獻愛心打下基礎。
俗話說:“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孩子愛心的培養(yǎng),需要媽媽的愛心澆灌。世界五彩繽紛,人間豐富多彩,都需要有愛心的人去發(fā)現,去欣賞,去領悟。孩子愛心的培養(yǎng),關鍵時期在童年。
【媽媽應該這樣做】
1.以身示教,傳遞愛心。上公共汽車時明明經??吹綃寢屩鲃影训溶嚨睦先藬v扶到車上,平時在家媽媽很尊重爺爺奶奶,鄰居家有事,她也熱情地過去幫忙。盡管媽媽干的都是些平平常常的事,但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明明,很自然地從媽媽身上學會了尊敬、愛和幫助別人。媽媽的言傳身教勝過無數本教科書和無數次的說服教育。媽媽是愛心傳遞的使者,尊老愛幼,用心去影響小學孩子,包括尊敬鄉(xiāng)鄰、愛護一草一木、珍惜光陰等,潛移默化中使孩子擁有愛的感知。同時,耐心地給孩子講解什么是愛、媽媽為什么這樣做,結合生活中孩子破壞玩具、撕毀圖書等壞行為進行教育,使愛具體化。孩子會從熟悉的人的言行中汲取知識,從小便會懂得:尊人者,人敬之;愛人者,人愛之。愛是相互的,擁有博愛胸懷的人,是高尚的人,是受人敬仰的人。
2.給孩子創(chuàng)造實施愛心的機會。
如引導孩子主動幫助左鄰右舍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或在媽媽生日時,暗示孩子表達對媽媽的愛。而當孩子付出行動后,以微笑的表情、贊揚的語氣及時地給予表揚,能激起孩子產生一種關愛他人后的愉快的心理體驗,并會產生不斷進取的強烈愿望,以致逐步形成把關愛他人當做樂趣的相對穩(wěn)定的健康心理。
3.讓孩子在體驗中學會去愛。爺爺病了,但是東東依然大聲吵鬧不止。媽媽說:“東東,爺爺頭痛,你不要大聲吵了?!睎|東依然聲調不降。后來,東東病了躺在床上,不允許全家人看電視。媽媽摸摸東東的頭說:“你發(fā)燒了,怕吵。還記得上次爺爺頭痛嗎?你在他的身邊大聲吵鬧……是不是別人生病時,不該吵鬧?。俊睎|東瞪大眼睛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處在思維感知階段的小學孩子,只有在他感覺到不舒適時,才能體驗到別人難受的滋味,因此才能真切地關心、同情、幫助別人。
4.在關心愛護孩子的過程中教會去愛。麗麗手出血了,媽媽邊包扎邊說:“是不是有些疼?都流血了,血對人體很重要,要抓緊時間止血?!丙慃慄c頭,記住了媽媽的話,加上她對疼的感受,她會效仿媽媽以同樣的方式對待疼痛和流血的人。孩子學東西很直觀,在日常生活中媽媽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在點滴的事物中,用行動和語言讓孩子感受到別人對他的關愛,并讓孩子學會回報愛。
媽媽有責任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具有博愛之心的人,為此,媽媽首先要做一個愛的使者,長期地、不斷地把愛傳遞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