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工廠在河對岸。諾貝爾做完功課后,總要和他的兩個哥哥一起,乘船到工廠去。父親只要有空,便帶著他們在工廠中到處轉(zhuǎn),把機械的構(gòu)造原理詳細地講給他們聽,有時還讓他們親手操縱一下。當時,沙俄皇帝尼古拉,出于對俄國將來的考慮,想擁有威力強大的武器,所以對父親的地雷研究很感興趣,并且為此提供了大量的資金。諾貝爾還親自目睹了地雷實驗。只聽見“轟”的一聲巨響,飛沙走石,煙霧彌漫。地雷爆炸實驗成功了。
然而,孩子們都相當擔心,因為地雷實驗經(jīng)常伴有爆炸產(chǎn)生的種種危險。父親卻很有膽量,并不那么懼怕危險。他告訴孩子們說:“如果做到沉著、謹慎、認真進行實驗,就決不會出現(xiàn)危險。”
諾貝爾在同他這位精力充沛、大膽無畏的父親的接觸中,深深地受到父親發(fā)明創(chuàng)造精神的感染。在他幼小的心靈中,不知不覺地萌發(fā)了獻身科學的理想:“我長大后,也要當個像父親這樣的發(fā)明家?!彪m然諾貝爾沒有上過大學,但社會和生活本身就是他的大學。他曾經(jīng)說過,生活無疑是艱難而憂慮的,但是“我卻把它看成是一份珍奇的禮物,大自然母親親手賦予我們的一顆寶石,我們應當將它精琢細磨,直到它熠熠發(fā)亮使我們的辛勤勞作獲得報償”。
1848年,諾貝爾15歲。這年他的二哥路德維希要回瑞典,他們?nèi)值芡瑫r停止了學業(yè)。不久后,父親讓諾貝爾在自己開辦的工廠里當助手,料理一些事務。
獨闖歐美
父親在美國有一位朋友,名叫約翰·埃里克森。他是瑞典海軍工程師,有很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他曾設計了“莫尼塔號”新型船艦。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中,這種船艦使北軍取得了勝利,埃里克森也因此而揚名。
由于埃里克森的興趣和發(fā)明,多與機械化戰(zhàn)爭以及蒸汽和熱力技術(shù)有關(guān),而這些技術(shù)又正是諾貝爾父親在圣彼得堡的機器工廠所應用的,因此,父親決定讓諾貝爾去美國,學習某些設計的思路,順便考察各國最新的科學和技術(shù)。
1850年,17歲的諾貝爾,首次獨自開始了冒險旅行。這不能不使得他的母親再次為他牽腸掛肚。一番話別后,諾貝爾充滿信心地向他的父母點了點頭,啟程了。他首先去的是德國,接著去了丹麥,然后又繞道去了意大利。后來,他終于到了他向往已久的法國首都巴黎。在巴黎,他拜訪了大學的研究所,參觀各種實驗,并且結(jié)識了不少科學家。通過他們,勤奮好學的諾貝爾,了解了發(fā)達國家大量的科技新成就。
告別巴黎,他來到英國,參觀了這里的世界博覽會。旋即前往美國紐約。
來到紐約,前來迎接他的,正是他父親的朋友埃里克森先生。在埃里克森的實驗室,諾貝爾學到了許多東西,積累了許多新的研究和實驗方法,大大開闊了視野。諾貝爾學習勤奮,求知若渴。凡是經(jīng)他耳聞目睹的重要事情,都能被他敏銳地吸收進去。
當時還流傳著一則這樣的佳話:
有次吃飯的時候,諾貝爾還在集中精力思考一個問題,竟然錯把飯桌上的小餐刀當作湯匙舀湯喝。
埃里克森先生在惜別之際,曾經(jīng)對這位有著遠大前途的青年說:“你的天資極好,只要你有勇氣,勤奮努力,一定會成為卓越的科學家。我企盼著你成功?!?/p>
埃里克森先生問他:“諾貝爾,你的理想是什么?!?/p>
諾貝爾平靜地說:“我想當個科學家,用我的發(fā)明成果為人類造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