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出于良知,出于正確客觀的考慮,沒讓她繼續(xù)在這個比賽里耽誤時間。
2005年夏天,有一天晚上跟朋友去錢柜唱歌,進大廳時迎面碰見她,她高興地沖我打招呼,問我:黃健翔,你還記得我嗎?我說當然記得,你是張寧啊,彈琴的那個。我猜她對我不會有什么埋怨,多年以后她一定能體會我的良苦用心。
說起那3個被淘汰的學生,我沒有指責其他評委的意思,也沒資格指責。我想說,在這種藝術范疇內的評比當中,確實很難有一個統(tǒng)一的量化標準。我只是感慨人生命運的殘酷:有時機遇對每個人來說并不是平等的,左右一個人命運的偶然因素太多,難以預料和把握。此后我也沒和這3個人有過聯(lián)系,早忘了他們的名字,不知道他們在干什么。但是,我堅信一次受挫決定不了全部,只要你具有真正的實力,不斷努力,機遇終究會眷顧到你的!祝他們好運!
解說大賽最后18名選手錄節(jié)目的時候,我已“激情”不再,完全是以平和冷靜的態(tài)度完成了評委工作。
我認為這個節(jié)目的整體設計有缺陷,在“超級女生”出臺之后,更形成一些鮮明的對比。同樣是真人秀,還占據(jù)央視這么好的平臺每日播出,卻沒有達到較好的效果,有很多值得總結學習和提高的地方。
我以為關鍵是沒有抓住真人秀最本質最吸引人的地方。比如說,現(xiàn)場評委與選手面對面口試的對話過程就是超級女聲成功的重要部分,而我們的節(jié)目卻忽略掉了,浪費了這些好素材。
另外體育解說不如歌唱更大眾化、文藝化,脫離了體育比賽本身,就失去了表演價值,與“超女”相比是一個先天不足。但是,如果弄得好,應該比實際播出的效果要強。
我的同事張斌有著尖銳的觀點和勇于表達的個性,他是這次大賽節(jié)目的總主持人。他在很多場合說過:這次解說大賽是“既沒有辦出好看的節(jié)目,也沒有選出優(yōu)秀的人才”,他有資格說,我深表贊同。誠然,解說員的業(yè)務,不像歌手,現(xiàn)場開唱就能比出誰好誰壞;解說需要實踐積累,初期看的是潛質,可能有人起點高,但發(fā)展?jié)摿Σ?,不會提高;而有的人起點一般,但是能看到上升空間,特別是身上帶著一些與眾不同的氣質,更需要給他們機會。
這次當評委的經(jīng)歷,讓我有個想起來后怕的念頭——按照比賽標準,當年的我水平不見得就比這些選手高,我能有今天真是太幸運了,真是命運的眷顧,完全是老天給的機會啊!真是要謝天謝地謝人!
張斌所說的“沒選出優(yōu)秀的人才”,可能指的現(xiàn)階段,這些人當中肯定有可造之才,張斌也有恨鐵不成鋼的意思。另外,也是如今觀眾要求的起點高,參照標準不同的原因,在我和張斌、劉建宏這代人出現(xiàn)之后,在體育頻道要想出現(xiàn)讓人們眼前一亮的人,要超越我們,起點要更高。不像我們剛出現(xiàn)的時候,1995年、1996年,觀眾比較寬容,體育解說從廣播時代剛進入電視時代吧,大家比較懵懂,所以我們干成什么樣,就是什么樣。
我期盼有人超越我們,希望再有新的解說風格出現(xiàn),但是這需要時間。體育解說是多種素質結合的邊緣學科,這種人才可遇不可求。我不是否定專業(yè)的科班院校,但是不能只靠學校一條路來培養(yǎng),還應該在實踐當中去探索發(fā)現(xiàn)和鍛煉。至少現(xiàn)實證明,觀眾比較認可的、喜歡的解說員,很少有播音主持科班出身的,從宋世雄、孫正平、韓喬生、蔡猛,到劉建宏、張斌和我,包括更年輕的賀煒、于嘉、洪剛和甄誠,沒有人是播音主持專業(yè)科班出身的,也許這和以前的專業(yè)院校沒有主持人專業(yè)有關。
所有這些,再次讓我感慨命運的不可捉摸。冥冥之中不知是什么力量,把我推到這個位置上,經(jīng)歷這一切,我更相信任何事情不會十全十美,我享受著“愛好即是工作”的幸福,同時,必須承受不能像普通球迷那樣率性而為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