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在我國使用信用卡消費的時候,國外銀行已經(jīng)開始應用計算機設備記錄持卡人的信息,但對于剛剛開放市場的我國來說,這種方式是不現(xiàn)實的。銀行只能臨時決定依靠人工識別。中國銀行從國外的發(fā)卡行那里搜集了持卡人信息和不良信用記錄的黑名單,把他們裝訂成厚厚的冊子。每當刷卡的時候,收銀員都要從厚厚的一本名單中查找,確定持卡人無不良記錄并且是真卡之后,再刷卡簽名。而且當時根本還沒有現(xiàn)在的刷卡機,只有類似磚頭一樣的“壓卡機”。
壓卡機的原理就是將卡片上凹凸不平的名字、有效期等個人信息,通過壓卡機用力一壓借助復寫紙留在白紙上,作為消費憑證。這樣整套程序下來,熟練的收銀員也要好幾分鐘,不熟悉的則要長達十幾分鐘。這就是我國最初使用信用卡的土辦法。
由于我國人員在設計卡的時候,幾乎沒有考慮到透支、安全、壞賬的問題,所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xiàn)了信用卡透支的情況讓很多人捏了一把汗。當時,中國銀行為信用卡消費在一個地方設定了一個限額,但有位持卡人可能在多個城市使用了這張卡,累計消費下來就超過了卡內的存款額度。由于技術手段不發(fā)達,銀行系統(tǒng)不能第一時間掌握刷卡信息,因此造成了銀行被動透支。
一個月后,中國銀行拿到客戶對賬單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這位持卡人透支了。銀行急忙通知持卡人,持卡人知道自己透支后非常緊張,忙說:“對不起。我馬上還上。”那時的人們真是善良得可愛。直到發(fā)生了一件一位加拿大人用假信用卡在中國消費了幾萬元人民幣的事情后,才讓管理者認識到信用卡的風險。當年的1萬元差不多是一個普通中國老百姓幾年甚至是幾十年才能攢下的錢。在與加拿大方面求證之后,得知那是一個國際騙子,這個案件甚至驚動了公安部。
在這之后,中國銀行審批信用卡越來越嚴格,門檻定為5000元人民幣,在當時的收入消費水平下,擁有5000元存款的人并不多,但并不是有了5000元存款就一定能辦卡,還要經(jīng)過一系列的審核。
信用卡成了那個年代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甚至很多人都在找關系要求辦信用卡。誰能想到,如今的信用卡已經(jīng)成了大眾消費品。據(jù)統(tǒng)計,2007年我國的信用卡總數(shù)達到了9976萬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