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實巴菲特——抄底愛好者(2)

金融史其實很有趣 作者:趙濤


巴菲特亦曾癡迷于技術分析,加爾菲德·德魯關于零股交易法的書,他讀了三遍,還研讀技術分析專家愛德華茲和麥基等人的書。直到發(fā)現(xiàn)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巴菲特才相信自己找到了“真理”。實際上,技術分析只是給你提供了研究市場心理的一些工具,在天氣預報上,屬于“看云識天氣”;在醫(yī)術上,充其量是“望、聞”,還算不上是“問、切”。

巴菲特視之如父親和教宗的格雷厄姆,對于金錢遠不如巴菲特熱衷。巴菲特走的是平民路線的反精英文化,而格雷厄姆則是人中龍鳳的精英主義,他用法語閱讀雨果、用德語閱讀歌德、用希臘語看荷馬、用拉丁文看維吉爾,喜歡寫劇本,創(chuàng)作十四行詩是他的樂趣,在幾個筆記本上寫滿了他的發(fā)明設想。除了不停變換的紅顏知己以外,格雷厄姆對于凡間俗人俗事毫無興趣。在格雷厄姆公司20年經(jīng)營期里,它的年收益率比市場高出2.5%。熟悉基金史的人應該知道,這是一個驚人的數(shù)字。

如果說格雷厄姆是價值投資理論的馬克思,巴菲特無疑是列寧的角色。格雷厄姆對巴菲特的幫助,絕不僅限于思想與精神。他退隱江湖后,介紹了很多重要的客戶給巴菲特。全國價值投資精神領袖的推薦和傳人地位,對于創(chuàng)業(yè)期的巴菲特其意義不言而喻。

格雷厄姆急流勇退,將品牌和客戶資源傳給弟子,這是師傅的智慧;巴菲特青出于藍,卻堅持高舉旗幟不動搖,只爭實利不求虛名,這是徒弟的智慧,兩者都不簡單。

格雷厄姆急流勇退之后,巴菲特謝絕了接班的機會,自立門戶。1955年年底,25歲的巴菲特殺回奧馬哈小鎮(zhèn)。當時,他有17.4萬美元,每年的生活費是1.2萬美元。自從他懷揣9800美元上哥倫比亞大學以來,截至1955年,每年的資金增長率都超過61%。1956年5月1日,巴菲特聯(lián)合公司成立,20世紀最大的雪球正式開滾。

巴菲特的私募基金由客場轉為主場的分水嶺是1960年。在此以前,是他找別人投資;此后,是別人找他投資。開張僅6年,他管理的資產(chǎn)規(guī)模達720萬美元,超過了他的老師,個人財產(chǎn)正式超過100萬美元。

不過,若沒有芒格的出現(xiàn),巴菲特不會有今天。認識芒格前,巴菲特是格雷厄姆原教旨主義者,更關注的是“雪茄煙蒂”——即一家公司的關閉清算價值。芒格提醒他,應該更注意公司的存活發(fā)展價值,思考資產(chǎn)負債表之外的東西:品牌、管理、未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