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看起來順風順水,過了幾年備受追捧的軍旅生活,林毅夫的內(nèi)心卻怎么也平靜不下來。早在臺大讀書期間,他就熟讀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遭受列強欺侮的歷史,思索如何盡快使國家富強起來。而在此前后發(fā)生的一些歷史事件,包括聯(lián)合國席位之爭、保釣運動、尼克松訪華、中日邦交正?;?、中美建交等,無一不觸動他更深的思考。
1979年的臺灣,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遠高于大陸,長期的戒嚴卻并未解除。通過報刊、廣播,林毅夫了解到,大陸剛剛結(jié)束了“文革”,處在一個全新的歷史關(guān)頭。他意識到:如果繼續(xù)待在軍中,自己可能只會作為一個典型罷了,他對升官沒有期望;中國富強的希望在大陸一邊,要為國家作出貢獻,就必須去大陸。
1979年5月16日夜,林毅夫縱身躍入海中,向大陸廈門方向游去。這是一次生死抉擇,在海水中泅渡兩千多米首先就需要超凡的勇氣和體力。這些林毅夫都不缺少。至于外界傳說,他是抱著兩只籃球游到大陸,也被證實是子虛烏有。
那一夜,金門全島駐軍緊急大搜索,同時為防泄露軍機,立即修訂作戰(zhàn)計劃。兩天過去,搜索毫無收獲,大陸方面也沒有任何消息。為了避免這位模范青年軍官的神秘失蹤在軍中引起更大騷動,金門防衛(wèi)司令部草草完成調(diào)查,以“失蹤”結(jié)案。
師從大師舒爾茨
回歸大陸,林毅夫不愿再次成為宣傳樣板,只想沉下來好好做事。他推崇曾子所說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遂改名林毅夫。
幾經(jīng)輾轉(zhuǎn),林毅夫來到北京大學,攻讀經(jīng)濟學研究生。至今,他還對北大能夠接收他這樣一個“來歷不明”的學生心存感激。
1980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經(jīng)濟系西奧多·舒爾茨教授到訪北京大學,林毅夫憑借出色的英文功底被選為隨行翻譯。舒爾茨教授對林毅夫的才氣非常贊賞。一天,他問林毅夫:“你想到美國讀博士嗎?”林毅夫不假思索地說:“想呀?!?/p>
林毅夫本以為舒爾茨教授只是隨口說說而已,沒想到他回美國不久,就給北大經(jīng)濟系和林毅夫本人寫信,盛情邀請他到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82年,林毅夫在北大獲得經(jīng)濟學碩士學位后,來到了芝加哥大學。當時舒爾茨教授已經(jīng)退休10年,不再帶博士生。林毅夫入學后,舒爾茨教授破例將其招入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