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他們會遇到一個意料之外的人物。當然,那只是他的尸體,那是一個中國人,在殘酷的封建制度下,他的身體遭受了莫大的侮辱,而在那時卻是一種榮耀的象征,因為它可以帶來顯貴的地位,不盡的財富。而我們這位中國朋友,并沒有因此沉迷,過上紙醉金迷的生活,反而投身于傳播中華文明,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可貴之處。這個人想必大家已經知道,那就是鄭和。
說起鄭和,民間流傳著多種版本的傳說: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云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鄭和約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幼年時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guī)。鄭和父親與祖父均曾朝拜過伊斯蘭教的圣地麥加,熟悉遠方異域、海外各國的情況。從父親與祖父的言談中,年少的鄭和已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而父親為人剛直不阿、樂善好施的性格也在鄭和的頭腦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明朝統(tǒng)一云南后,鄭和被帶到南京,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鄭和在燕王府期間,因為學習刻苦、聰明伶俐、才智過人、勤勞謹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選在身邊作為貼身侍衛(wèi)。此時的鄭和的領袖才能開始逐漸顯露,在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中,鄭和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戰(zhàn),參加了多次戰(zhàn)斗,建立了許多戰(zhàn)功,成為朱棣奪取政權稱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對跟隨自己多年的武將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為宦官的鄭和,朱棣賜 “鄭”姓于鄭和,又將其升為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由于鄭和又名“三保”,所以人們也叫“三保太監(jiān)”。 鄭和能成就一番輝煌的事業(yè)是有其獨特的機會和良好的條件的,作為燕王的親信與隨從,鄭和有機會廣泛接觸統(tǒng)治階級上層人物,又由于他為人正直,能與燕王推心置腹,共同商量國家大事,并隨時向燕王學習政治、軍事及處理各類事物的謀略。這一切都促使朱棣在尋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選時,首先想到的是鄭和。鄭和姿貌才智,在內侍當中無人可比,是領航遠洋的最佳人選。在鄭和早期的航?;顒又?,鄭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圖,通曉牽星過洋航海術,熟通各式東西天文地理、海洋科學、船舶駕駛與修理的知識技能。從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鄭和先后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遠航亞非地區(qū),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海足跡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這七次航行的規(guī)模之大,人數之多,組織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不僅顯示了明朝國家的強大,也充分證明了鄭和統(tǒng)帥千軍的才能。
這些明文傳記之中所言,皆為大家所熟知之常識,然而,大家卻忽略一點,那就是他隱匿之后的一些事情。鄭和下西洋勝利歸來之時,朱棣給他的加冕儀式隆重非凡,然而,那個勝利歸來的“鄭和”并非真的鄭和,真正的鄭和,在途經大西國境內時,被暗流卷入海底,之后便不知去向。而羅龍幾人,便在東非大裂谷的深淵之處,尋得了這位神秘人士的歸處。
五人在發(fā)現鬻鳥極其精通人性之后,魯娜突發(fā)奇想,想要借助鬻鳥幫他們尋得寶藏。魯娜擺了一個睡眠的姿勢,告訴鬻鳥,他們正在尋找一個陵墓,那里面躺著一個死人。鬻鳥看著魯娜的動作,似乎明白了這里面的意思,十分興奮地點了點頭。于是,在鬻鳥的帶領下,他們很快來到了一個狹窄的山谷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