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公共場合時,要愛護環(huán)境衛(wèi)生,不隨地扔廢棄物,不隨地吐痰;遇到上車購票時不擁擠,應當自覺排隊,依次序進行。要做到特別尊敬老人,關心殘疾人,主動幫他們做事,給他們溫暖。
因為行為上的文明禮貌是一個人是否文明的集中體現,下面我們就從如下幾個方面來看看,我們應該如何從行為上進行文明禮貌訓練。
及時感謝別人的幫助
及時感謝別人的幫助是一種對給予過我們幫助的人的真誠的情感回報。飲水思源,知恩圖報。對別人表示感謝的方式有很多。有語言上的,也可以附以其他形式的行動,比如寫封感謝信或者是回送禮物等。在公汽上,有人給那些老弱者讓座之后,對方謝都不謝一聲就坐下了,有時候弄得那些讓座的人總會有些不舒服,如果再多遇見幾次這種情況,很難保證他以后還會主動讓座。因為人都是需要鼓勵的,對于別人的幫助,我們說一聲“謝謝”,讓別人覺得自己的付出是被肯定的。這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習慣。
耐心聽別人說話
這是一種尊重別人的行為。我們在和別人交談時,往往太過于強調自我,把自己放在談話的中心,一旦對別人的話題不感興趣的時候,就會有不耐煩的心態(tài)。其實,學會傾聽也是一種學問。
一個善于傾聽的人,常常會是一個受大家歡迎的人,因為你的傾聽能有效地拉近與人的距離,同時能讓人對你產生一種信賴感 。而在很多時候,耐心地傾聽,也是平息別人怒氣的一種好方法,它常常能使爭端出人意料順利地解決。有一位顧客在一家商店買了一套衣服,卻發(fā)現這套衣服的上衣褪色,把他的襯衣領子都弄黑了。于是他將這套衣服帶回店里,找到賣給他衣服的店員,告訴他事情的情形。他想訴說此事的經過,但他被店員打斷了。
“我們已經賣出了數千套這樣的衣服?!边@位售貨員反駁說,“你還是第一個來挑剔的人。”
正在激烈辯論的時候,另一個售貨員也加入進來再次打斷了他的話。
“所有黑色的衣服起初都要褪一點顏色?!彼f,“那是沒有辦法的,這種價錢的衣服就是如此,那是顏料的關系?!?/p>
至此,這位顧客變得火冒三丈。因為這兩個售貨員幾次打斷他的話,說明他壓根就沒有打算聽他投訴的意思。另外,第一個售貨員懷疑他的誠實,第二個暗示他買了一件便宜貨。于是辯論變成了爭吵。
正在這時,經理突然走了過來,他的態(tài)度完全不同。他靜聽這位顧客從頭至尾講他的經過,不說一個字。聽完之后,他承認他不知道毛病的原因,并率直地對這位顧客說:“你要我如何處理這套衣服呢?你說什么,我可以照辦?!?/p>
就在幾分鐘前,顧客還預備告訴他們退換那套可惡的衣服。但現在他卻回答說:“我只想要你的建議,有什么辦法解決。”事情就這樣順利解決了??梢娔托穆爠e人說完話是多么重要。
與其他的好習慣一樣,耐心聽別人說話的習慣,也要從小時候就開始培養(yǎng)。
不要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一定的公共場所,而不要在公共場合高聲喧嘩是一個人最起碼的文明禮貌和道德要求。
如果有人留心觀察,我們會發(fā)現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沒有這個意識。在公共汽車上,常常會聽到幾個人旁若無人高聲談笑;在地鐵里,也常常會聽見有人拿著一本外語書大聲地朗讀,一車廂的人都被迫充當聽眾;在飯店里,常??赡芸匆娨蛔廊撕鹊妹婕t耳赤,劃拳笑鬧;而在嚴肅的會議室,常常有手機鈴聲警報一樣響起來,突然嚇人一跳;電影院里情況更糟,嗑瓜子的聲音、講話的聲音,外加接電話的聲音響成一片。
這些景象在好多外國人眼里,好像也已經變成了中國的特色之一了,可是這樣的中國特色未免有點讓人太過難堪。在國際交往中,中國人也常常會因為沒有養(yǎng)成在公共場合保持安靜的習慣而讓人瞧不起。
現在的中國越來越開放,而孩子也會越來越多地溶入到更廣泛的世界性的交往中,難道我們也想變成現在的一些成年人一樣,在公共場合讓人頻頻側目而視嗎?所以,切記,在公共場所不要大聲喧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