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總體戰(zhàn)略和伊斯蘭戰(zhàn)爭(4)

未來100年大預言:21世紀各國大派位 作者:(美)喬治·弗里德曼


5.阻止其他國家對美國全球海軍力量構成威脅

在完成統治全球海洋這一前所未有的偉業(yè)之后,美國當然想保持這種優(yōu)勢。要做到這一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阻止其他國家建造海軍,而這又可以通過確定沒有任何國家存在建造海軍的動機或者擁有建造海軍的資源來實施。美國的策略之一是“胡蘿卜政策”,這項政策確保每個國家都可以在沒有海軍的前提下有權使用海洋;另一項政策是“大棒政策”,其宗旨是以陸地對抗來束縛潛在敵手,迫使他們將大部分軍費花在陸軍和坦克上,而只有很少一部分用在海軍方面。

冷戰(zhàn)中,美國主要通過兩個途徑崛起:不斷膨脹的利益和堅定不移的策略。不斷膨脹的利益在于破壞任何亞歐大陸國家的陸上安全,從而使它們無暇建造海軍。既然亞歐大陸已經不存在單一國家的威脅,美國就可以將注意力集中于地區(qū)性大國的崛起上,這些國家所形成的區(qū)域安全程度可能足以使它們開啟自身的海洋勢力。因此,美國致力于創(chuàng)建一系列不斷變換的聯盟,試圖束縛任何潛在的地區(qū)性大國。

美國必須準備好對整個亞歐大陸進行常規(guī)或突發(fā)干預。蘇聯解體后,美國確實參與了一系列旨在維持區(qū)域平衡,阻止地區(qū)性大國崛起的行動。第一個重大干預發(fā)生在科威特,美國通過干預科威特戰(zhàn)爭擊潰了伊拉克的野心。當時,蘇聯雖然已經解體但其影響力還未徹底消除;第二次干預是在南斯拉夫,目的是阻止塞爾維亞控制巴爾干半島;第三次的一系列干預行動是在伊斯蘭世界,目的是遏制基地組織(或其他任何人)創(chuàng)建一個牢固的伊斯蘭帝國的欲望。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干預都是這一系列行動中的一部分。

相對于美國的總體戰(zhàn)略來說,這些干預都微不足道。在伊拉克,美國最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也僅用了不到20萬軍隊,而陣亡士兵更是不到5000人,是越南戰(zhàn)爭中傷亡數量的6%~8%,更只占二戰(zhàn)傷亡數量的1%左右。對于一個人口超過2.5億的大國來說,這點損失真的不算什么。美國傾向過分夸大小規(guī)模干預,這是因為美國是個不太成熟的國家。

上述內容使我們理解了美國對伊斯蘭極端恐怖主義襲擊的回應,以及許多其他事件的來龍去脈。在實現戰(zhàn)略目標之后,美國還有一個終極目標,那就是阻止亞歐大陸上崛起任何可能對美國利益造成威脅的大國。不過,就像下文將闡述的那樣,還存在一個矛盾,美國實施這些干預的目的永遠都不是為了獲得什么(拋開政治辭令的粉飾),而是為了阻止。美國想要阻止,甚至破壞某些可能會崛起的另一個強國的地區(qū)穩(wěn)定性。這也就解釋了美國對伊斯蘭恐怖襲擊所作的回應,它想阻止一個幅員遼闊、實力雄厚的伊斯蘭國家的出現。

美國對亞歐大陸的和平絲毫沒有興趣,那只不過是政治辭令。美國也沒有興趣在一夜之間贏得一場戰(zhàn)爭,就像越南和朝鮮戰(zhàn)爭。美國在這兩場戰(zhàn)爭中的目的就是阻止一個國家的崛起或破壞這個地區(qū)的穩(wěn)定性,而非強加一種秩序。即使美國徹底戰(zhàn)敗,但如果是在合適的時候發(fā)生,這也是可以接受的結果。不過,動用最少的力量(當絕對需要時)來維持亞歐大陸的力量平衡--現在是,以后也仍然是美國21世紀對外政策的驅動力。未來將有無數個科索沃和伊拉克在未知的地方和未知的時間出現。對于美國而言,將穩(wěn)定巴爾干和中東當做自身的首要目標是非常不明智的。但是,既然美國的首要目的可能僅僅是遏制或破壞塞爾維亞及基地組織的穩(wěn)定性,那它的干預行動不失為一種理性的選擇。在這些地區(qū),似乎永遠不會有任何接近“解決辦法”的辦法出現,也永遠不會有足夠的力量來決定勝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