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我仍然不建議大家隨意服用含有特定萃取成分的營養(yǎng)補給食品。或許有人認為,營養(yǎng)補給食品成分的影響程度應該非常有限,但有案例證實,服用不當仍有可能造成相當嚴重的影響。這些案例最為大家所熟悉的,就是鼎鼎大名的β胡蘿卜素。
早在20世紀70年代已有試驗證明,多吃有色蔬菜可降低罹患癌癥、心血管病等疾病的概率,這些試驗同時也讓蔬菜中所含的抗氧化物備受矚目。其中最受青睞的,正是β胡蘿卜素。
由于通過每日三餐飲食所攝取的β胡蘿卜素最多2毫克,所以20世紀八九十年代歐美國家便開始生產β胡蘿卜素錠劑,作為預防癌癥的健康補給食品,并且建議吸煙者服用。
但是后來根據芬蘭針對3萬名吸煙者所做的調查,每天服用20毫克β胡蘿卜素者,其罹患肺癌的比例是未服用者的1.18倍。這項結果發(fā)表于1994年4月14日的美國學術期刊《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上。
1992年,美國又針對18 000名與吸煙者共事、吸入石棉纖維概率較高者進行服用β胡蘿卜素的試驗。但這次試驗卻被中途叫停。原本試驗是想通過一組每天服用30毫克β胡蘿卜素與一組完全不服用者相對比的6年計劃,以了解β胡蘿卜素可能造成的影響。但研究中途卻發(fā)現(xiàn),“服用組”罹患肺癌的比例居然高達28%。這項試驗最后以學術論文形式發(fā)表于1996年5月2日的《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上。
之后的其他試驗也得到同樣的結論,因此目前許多國家都建議吸煙者盡量避免服用含有大量β胡蘿卜素的營養(yǎng)補給食品。
在試驗室使用細胞培養(yǎng)技術進行的試驗中,β胡蘿卜素顯示出了抗氧化作用,而且不會造成任何問題。但實際上,吸煙者大量攝取β胡蘿卜素后,卻意外地產生了反效果。
其實只要稍加思考也不難理解。食物是由口進入人體,在體內消化的過程中,人體會先行分解化學物質,進而吸收。換言之,整個過程并不像在試管中將化學物質直接供給培養(yǎng)細胞那般單純。在分解與吸收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因為攝取到其他物質而產生極大的變化。
在試驗室中所進行的細胞培養(yǎng),過程其實非常細膩,可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但是一些急功近利的人卻不考慮這些,當細胞培養(yǎng)試驗證實有效時,便立刻透過學術期刊發(fā)表,或對外放出消息,“某某具有抗氧化作用”、“某某可有效抑制癌細胞發(fā)生”。
2006年8月5日,英國的科學周刊《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以“抗氧化神話”為標題,用多達4頁的篇幅報道抗氧化物的問題。文中除了說明β胡蘿卜素、維生素E、維生素C等化學物質的功能外,亦強調適量攝取的重要性。報道最后引用一位專家的話作為結論:“建議大眾在我們更清楚了解之后,再行攝取大量的營養(yǎng)補給食品,特別是所謂的‘營養(yǎng)強化食品’?!?/p>
根據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的調查,在美國的成年人中有超過半數(shù)正在服用維生素或礦物質之類的營養(yǎng)補給食品,市場規(guī)模高達每年230億美元。該研究院估計,其中抗氧化物占了相當?shù)谋壤?,未來應該較上一年度增長至少18%。由此可見,抗氧化物的“神話”問題不可小覷。
然而,日本對抗氧化物的認識卻始終一知半解。健康新知節(jié)目曾經一度風行抗氧化物,而在各類媒體上卻完全不見關于其負面的報道。便利商店與藥房依舊擺滿林林總總的營養(yǎng)補給食品,讓人目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