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羅馬帝國的人口
羅馬法律所承認的臣民人數,包括公民、行省屬民和奴隸在內,精確的數量不得而知,是值得吾人探討的重要課題。從文獻記載,知道克勞狄皇帝在當監(jiān)察官時,經過統(tǒng)計有六百九十四萬五千名羅馬公民,加上相當比例的婦女和小孩,總數大約是兩千萬左右。要把更下一層級的子民全部算進去,數目并不準確而且說法不一,但是在衡量各種影響因素以后,大致可以估算出來。在克勞狄那個時代,行省屬民的數量大致是公民總數的兩倍,這里所說的公民是不分年齡和性別,奴隸的數量至少要與羅馬世界有自由權的居民數概等。要是按照這種并不嚴謹的估算方式,總人口應達到一億兩千萬人之多,已經超過現代歐洲的人口數量現代歐洲的人口經統(tǒng)計,如下: 法國有兩千萬人、日耳曼有兩千兩百萬人、匈牙利有四百萬人、意大利和所屬島嶼有一千萬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有八百萬人、西班牙和葡萄牙有八百萬人、俄國歐洲部分有一千到一千兩百萬人、波蘭有六百萬人、希臘和土耳其有六百萬人、瑞典有四百萬人、丹麥和挪威有三百萬人,低地國家有四百萬人,總數大約是一億零六百萬人左右。,是有史以來,在一個政府組織的統(tǒng)治下,結合成人數最多的社會。
羅馬人采用的政策既符合中庸之道又包羅萬象,因此能得到內部的和平與團結。亞洲的君主國卻因中樞厲行獨裁專制,邊陲則積弱不振,不論征收稅賦或推行政令,全要依賴軍隊,有敵意的蠻族成為心腹之患,世襲的軍閥割據一方,篡奪行省的統(tǒng)治權,臣民雖不可能得到自由權,還是要揭竿而起,反叛作亂。但是在羅馬世界,人民的順服是普遍一致的行為,出于自愿而且始終不變。那些被征服的國家與這個偉大的民族混合后,放棄重新獨立的希望,甚至連這種念頭都消失,不再感覺到自身的存在和羅馬的存在有何不同?;实劢⒌臋嗤敛毁M力的普及于廣大統(tǒng)治地區(qū),在泰晤士河及尼羅河河岸推行的政令,就像在臺伯河河岸那樣毫無阻礙。軍團用以抵御外敵入侵,行政官吏很少需要軍隊幫助根據阿格里帕(Agrippa)在元老院的“演說辭”,以及其他歷史學家的看法,這是羅馬帝國最佳寫照。。在太平時期,皇室和人民有充分的閑暇和財富,致力于改善和美化羅馬帝國。
六、羅馬帝國的公共建設
羅馬人建構許多有紀念性的大型建筑物,其中為歷史所忽略者不知凡幾,能夠抗拒歲月侵蝕和蠻族摧毀的品項卻又屈指可數。現今在意大利和各行省到處都能見到氣勢驚人的遺跡,足以證明在這些地方曾經建立一個文明發(fā)達和強大興盛的帝國。不僅是建筑物的雄偉和壯麗引人注意,還有令人贊賞的藝術史和實用價值的人類文明史,這兩個重要因素使我們感到興趣盎然。很多公共紀念物是私人出資興建,著眼卻幾乎全是為了公眾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