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池在風格上走鋼絲的行為,反映在他對電影的中心主題的修辭使用上。有論者已經(jīng)指出,他應用了一個相當陳詞濫調的西方恐怖電影的母題,也就是女性復仇者。芭芭拉·克里德和卡羅爾·克洛夫都探討了,這種修辭在西方恐怖電影中極其重要。 克洛夫稱贊《我唾棄你的墳墓》合法地“進入了現(xiàn)代恐怖的一個枝繁葉茂的分支”,因為它從“本質上簡化了類型” 。她也承認復仇戲“絕不只是恐怖片的唯一財產(chǎn):復仇很可能是從西部片到《骯臟的哈利》、到青少年喜劇和法庭劇等美國流行文化的源泉?!?克洛夫的說法,標志著后來的新型影評人的出現(xiàn)。雅辛達·克里德反對克洛夫的認為恐怖電影非系統(tǒng)性、策略性地側重于偏好低預算的制作而令人印象深刻這個定義。 克里德主張“強奸 復仇并不是一個類型,而只是一種敘事結構,它也出現(xiàn)于其他類型的電影中” ,包括“西部片和家庭及講述母親故事的情節(jié)劇中”,還出現(xiàn)于新黑色電影和色情驚悚片中。 按照克洛夫的說法,它普遍存在于所有這些類型電影中,而且普遍體現(xiàn)了美國文化的吸收能力,對于成長在具有不同于日本電影傳統(tǒng)的西方觀眾來說,它成了立即產(chǎn)生認同感的修辭。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三池對女性復仇者的處理手法:他純粹是把它當做類型元素來利用。 也就是說,他無意引人注目地賦之以一種美學上的新穎性或獨創(chuàng)性的意義。這已經(jīng)表現(xiàn)得相當充分了 評論者們抱怨道。大衛(wèi)·佩里(DavidPerry)認為三池“融合了阿德里安·萊恩 、布萊恩·德·帕爾瑪 和山姆·雷米 的風格”,這使他得出結論:“電影所采取的手法 看起來有人工化的痕跡?!?彼特·布拉德肖同樣感到不滿意?!爱斎唬x角試演的場景并沒有什么新奇,”他寫道,“而片中的試演場景熟口熟面,你可以在你以前看過的任何一部影片中都看得到這樣拍法的場景:以滑稽的拼貼畫形式表現(xiàn)令人失望的不合適候選人?!?而另一位影評人則抱怨道:“從影片一開始,我們就知道真相:男人愛上美女。女人有點奇怪,但男人置之不理,繼續(xù)沉迷于她的美麗和神秘之中?!?/p>
然而,很顯然的,這類手法包含有無法解釋的文化上的潛臺詞,正如彼得·湯博(PeterTombs)在其討論新日本恐怖電影的文章中指出的:
一百年前,當電影來到日本時,它受到了流行的歌舞伎劇目的影響。很多歌舞伎劇目講的都是鬼故事。最著名的一個鬼故事是《四谷怪談》,講述的是女鬼對忘恩負義的丈夫復仇的傳奇,它曾被二十五次改編成電影。傳奇故事中的女鬼是日本恐怖電影的一個原型形象:她是一個渴望復仇的冤屈女人。
格雷戈里·巴勒特(GregoryBar?鄄rett)將“透過復仇尋求正義” 的冤屈女人的歷史追溯到“《古事記》中的女神伊歧那美命,她在生下日本的許多島嶼和神靈后死去” ,《日本電影百科全書》在“鬼”的詞條下根據(jù)大略的故事情節(jié)列出了五十二種名目,至少有二十六種講述的是女人對令她受冤屈的男人展開復仇的故事。 換言之,遠在三池和天愿大介描繪出為西方觀眾可理解的女性復仇者麻美之前,這種“復仇的魔女已經(jīng)是日本怪奇文學的流行 圣像 (ico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