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jié) 發(fā)布《天下諸番識貢圖》摹本

古地圖密碼 作者:劉鋼


我偶然得知有一位名叫孟席斯的英國人寫了一本書,他在書中宣稱:鄭和早于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得知此消息后,我迫不及待地購得孟席斯的書。從孟席斯的書中我驚奇地得知,他也是無意間從一幅古代地圖中獲得了啟發(fā)。十幾年前,孟席斯在一幅1424年的古地圖中發(fā)現(xiàn)了大西洋的四個島嶼。根據(jù)這一線索,孟席斯追蹤?quán)嵑痛牭嫩欅E。他先后到達一百二十多個國家,走訪了九百多家圖書館和博物館,收集了許多資料和證據(jù)?;诖罅康恼{(diào)查研究,孟席斯得出了鄭和首先發(fā)現(xiàn)美洲的論斷。

孟席斯的論點在世界范圍引發(fā)很大反響,專家、學者們反應不一,贊同、懷疑、否定和譏諷之聲皆有之。中國學界的反應比較冷淡。許多中國史學家認為,孟席斯的觀點雖然新穎,但具有很多猜測的成分。有些中國史學家甚至說:孟席斯既看不懂中文又沒有足夠的中國歷史知識,他沒有資格對一百多年來數(shù)百名中國史學家的研究提出挑戰(zhàn)。面對專家、學者們的冷嘲熱諷,孟席斯沒有退縮,他堅持自己的觀點并與那些學術(shù)權(quán)威展開了論戰(zhàn)。

孟席斯這種眼界開闊、毫無偏見并且堅定執(zhí)著的探索精神令我感到十分敬佩,特別是他那不畏權(quán)威的勇氣深深地觸動了我。通過郵件,我與孟席斯取得了聯(lián)系。出乎預料,這位英國人看到《天下諸番識貢圖》摹本的照片之后,立即動身來到北京查看原圖。

當親眼看到《天下諸番識貢圖》摹本時,孟席斯顯得異常興奮,他建議我將此圖公之于眾。我深知此舉的后果:這幅古地圖以及我本人將會成為一些學者責難和嘲諷的對象。我的一位朋友在得知我準備發(fā)布此圖的消息后打來電話,他不可置信地問我:“你是不是瘋了?你知道你正要挑起一場爭斗嗎?一方只有兩個業(yè)余愛好者,你和孟席斯,你倆手中除了一張紙沒別的;而另一方卻是成千上萬的教授、學者……你覺得在這場爭斗中你會是勝者嗎?”我真不知道如何回答這一問題。但是,我堅信,此圖是一幅珍貴的古地圖,它忠實地臨摹了1418年中國古人繪制的世界地圖。我覺得我有責任將此圖公之于眾,以此拋磚引玉,喚起中國學術(shù)界對鄭和下西洋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在孟席斯的安排下,此圖于2006年1月被公布于眾,并引起了國內(nèi)外史學界的巨大反響。中外一些史學家、地圖學家紛紛對此圖提出了種種質(zhì)疑。有的學者甚至在尚未見到此圖原貌的情況下作出斷言,稱此幅圖為“現(xiàn)代不法奸商根據(jù)舊地圖以及一知半解的歷史知識炮制的偽造品”。

對這類評論我并不是很在意,因為從他們的評論中可以看出,這些學者對中國古代地圖史并不是非常了解,有的甚至缺乏一些基本的歷史常識。1然而,令我深感意外并且大惑不解的是來自幾位中國地圖史學專家的評論。

一位對古地圖做過一些研究的大學歷史系教授撰文聲稱,從地圖學上說,明朝初期要繪制出像《天下諸番識貢圖》這樣的世界地圖,必須有三大前提:“第一,認為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個球體,而不是一個平面;第二,要把地球表現(xiàn)為一幅平面的世界地圖,必須要有投影知識與方法;第三,必須非常清楚世界各大洲的實際地理狀況?!彼M一步認為:“在歐洲的地圖學發(fā)展史上,我們可以找到這三大前提發(fā)展的歷程。《天下諸番識貢圖》反映的是歐洲地圖學發(fā)展的成果,特別是地理大發(fā)現(xiàn)之后歐洲人海外探險與制圖學發(fā)展的成果。相反,在鄭和時代的中國,這三大前提都不存在?!绷硪晃粚<覍τ浾哒f:“兩個半圓的地圖是在17世紀才從西方傳入中國,此前,從未發(fā)現(xiàn)中國有這樣的地圖?!边@兩位學者的評論使我感到,當今中國地圖史學研究的水平實在令人擔憂。

仔細研究這些中國學者對《天下諸番識貢圖》摹本的評論,我發(fā)現(xiàn),他們得出這種錯誤結(jié)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對古代“天圓地方”之說的誤解。這種誤解使許多重要的古地圖、古代航海記錄和古老的地理信息從這些資深的史學家面前大搖大擺地走了過去??墒牵绾尾拍軌蜃C明這些史學家的觀點是錯誤的呢?并且,怎樣才能讓大眾看到隱藏在塵埃之下的歷史真相呢?

只有一條路:挖掘史料,揭示史實,還歷史本來面目。

面對千絲萬縷的線索、堆積如山的古籍,我的探索應該從何處開始呢?孟席斯的著作給予我很大啟發(fā)。我應該從歐洲古地圖起程,去尋覓那些被遺棄、被忘卻、被掩蓋的古代文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