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傳統(tǒng)史學觀點認為:東、西半球世界地圖萌發(fā)于16世紀的歐洲,地圖學家孟納楚斯(Franciscus Monachus)于1527年繪制的地圖是兩半球世界地圖模式的開端。這種繪圖方法在16世紀80年代由荷蘭繪圖世家墨卡托父子加以完善,此后許多歐洲地圖學家紛紛效仿。當歐洲人普遍接受地圖投影時,中國人的世界觀仍然停留在“方形大地”的水平。16世紀末,傳教士利瑪竇將他的橢圓形世界地圖展現(xiàn)給中國學者之后,中國人才意識到大地是個球體。此后,中國人的世界觀發(fā)生了轉變,逐漸將方形世界地圖轉變?yōu)閳A形。
中國史學界對西方這一傳統(tǒng)史學觀點深信不疑。翻開任何一本與地圖史學相關的書籍,無論是科普讀物還是大學課本,我們都可以讀到這種傳統(tǒng)觀點的轉述。然而,1418年《天下諸番識貢圖》摹本無疑是對這種傳統(tǒng)史學觀的一次挑戰(zhàn)。此幅地圖顯示出,兩半球世界地圖的模式萌發(fā)于中國,中國古代地圖學家發(fā)明這種地圖模式的時間比歐洲人至少早一個世紀。
最先發(fā)明兩半球世界地圖模式的地圖學家究竟是誰?或許如同梯形地圖的發(fā)明者裴秀那樣,這位發(fā)明家也被長期埋藏在史料之中?這一猜測驅使我在塵封已久的史料中尋找線索。我仔細研讀了史書中有關古代地圖學家的事跡和評論,分析相關的文字記載。經(jīng)過一番篩選之后,我的焦點集中到一位14世紀的地圖學家。這位地圖學家就是元朝著名學者朱思本。
朱思本生于1273年。他十四歲時到信州(今江西上饒)龍虎山研習道教。宋、元時期,信州龍虎山是道教正一教派的基地。朱思本入教后,在龍虎山潛心學道十余年。1299年,他奉玄教宗師之命,離開龍虎山,北上傳教。1320年,他繪制了一幅“長廣七尺”的《輿地圖》。據(jù)史料記載,這幅《輿地圖》曾“刊石于龍虎山上清之三華院”??上В藞D早已散佚,我只能根據(jù)史料中的文字記載推測此圖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