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四 鼎立與統(tǒng)一(2)

中國歷史風云錄 作者:(日)陳舜臣


 

小說《三國演義》以蜀為正統(tǒng),把劉備作為主人公,因此曹操被當成壞人來描述,但必須承認這跟實際情況之間有相當大的差距。正史《三國志》贊揚他能很好地起用人才,“不念舊惡”。曹操是個合理主義者,平定黃巾之亂做了地方官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摧毀邪教淫祠。一占領荊州,他就殺了以前劉表引以為豪、重達千斤的牛,煮了牛肉讓士兵們吃。這頭巨牛食量是一般牛的十倍,但讓它搬運東西甚至不如母牛。他認為這樣的牛除了用來吃,沒什么其他作用。

三國鼎立時代,蜀的劉備陣營一致反曹操,而吳則有親蜀派的魯肅和反蜀派的周瑜,輿論并不統(tǒng)一。魯肅認為,要抵抗曹操,就得和擁有共同敵人的劉備結盟。周瑜認為,為了擁有打擊曹操的力量,就必須打倒劉備,和曹操二分天下。此外也有團體認為,此時投降曹操,保全江南一部就可以了。據說有一段時間,孫權自己就在考慮投降。

建安二十二年(217),在親蜀派的魯肅死后,吳和魏講和。接下來當然是要共同對抗蜀的劉備,但他們首先必須面對的是在荊州對東北方虎視眈眈的關羽。雖說是魏吳講和,從力量對比上來說,意味著吳對魏的服從。

此刻,魏的曹仁堅守樊城,關羽久攻不下。因魏吳結盟,吳將呂蒙攻陷了蜀控制的江陵(湖北?。┖?,揮師攻向關羽。關羽軍只得撤退,進入當陽(湖北?。┑柠湷?,但吳軍攻勢不減。關羽雖從麥城逃脫,但退路已斷,在漳鄉(xiāng)(湖北?。┍环蛢鹤雨P平一起被斬,時間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十二月。

次年正月,曹操親眼確認了關羽的首級,但在那之后馬上就死了。大破關羽的呂蒙身患宿疴,隨后病死。這也倒罷了,可就連年輕的副將孫皎也死了。人們擔心關羽顯靈,為了平息怨靈,在各地建起了關帝廟。

建安二十五年(220)十月,曹操的長子曹丕受漢獻帝禪讓登基,東漢滅亡。魏王朝建立了,但天下仍未統(tǒng)一。

劉備于次年登基,稱為蜀昭烈帝,年號定為章武。魏把受禪讓之年定為黃初元年。吳國孫權稱王比劉備稱帝晚一年,年號為黃武。黃巾張角提出“黃天當立”,大概一般人都相信后來王朝的顏色應是黃色。因有顧慮而選擇稱王的孫權,也在七年后(229)稱帝,改元黃龍。

3

關羽和劉備自然是君臣關系,但據說也“恩如兄弟”。小說《三國演義》還把包括張飛在內的桃園三結義置于篇首。劉備因關羽被殺,大動肝火,決定親自出馬發(fā)動復仇戰(zhàn)爭。雖然諸葛孔明一再苦諫,但素來基本聽孔明話的劉備這次怎么也聽不進去。對劉備來說,為死去的關羽報仇是不需要理由的。

這是為了私情而出兵??墒且蚵淙雲敲麑㈥戇d精心設置的圈套,蜀軍大敗。若換作是曹操,他是絕不會因為私情出兵的。過于重視結義兄弟的情誼,是劉備大敗的原因,但我認為這也是劉備的魅力所在。諸葛孔明也許是被劉備這樣的人情味所吸引吧。然而劉備發(fā)動的對吳報復戰(zhàn)爭,大大攪亂了孔明的天下之計。

不管怎么說,魏是個超級大國,蜀和吳都不能單獨抗衡。不過,魏因篡奪了東漢(獻帝被殺的消息在當時廣為流傳),對魏發(fā)動討伐戰(zhàn)爭是大義所在。顯而易見,孔明準備和吳結盟打擊魏的計劃,因劉備對吳報復出兵而無法推進。

大敗而歸的劉備沒能回到國都成都(四川?。?,而是停駐在三峽險要附近的白帝城(四川省),并在次年也就是章武三年(223)四月死在那里。臨終之際,昭烈帝劉備向趕來的孔明留下遺言,如果你輔佐我兒子而且他沒什么問題的話,就繼續(xù)輔佐;但如果他實在不才,你也可以取而代之??酌鲗Υ舜鸬?/p>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

實際上劉備的兒子劉禪并不怎么樣。孔明開始竭力輔佐這個昏君。當務之急是修復因報復出兵而惡化的對吳關系。吳因拒絕了魏強硬提出的人質要求,對魏關系陷入僵局。在這樣的背景下,蜀吳同盟得以順利推進??酌鞯南敕ㄊ呛蛥潜3钟押藐P系,出漢中進攻魏。劉備死后過了四年,他才向漢中出兵。此前孔明除了修復對吳關系,還致力于在蜀領內南方平定西南夷。他定下的大方針是使其心服,而非武力壓迫。如果用武力鎮(zhèn)壓,他們在蜀軍出漢中后可能還會造反。西南夷的首領是個叫孟獲的優(yōu)秀人物,孔明和他交戰(zhàn)七次,據說七擒七縱,實施了徹底的攻心戰(zhàn)。同時孔明努力發(fā)展西南各民族落后的產業(yè)和文化,意欲在這方面上獲得他們的信任。這其中也有領土開發(fā)的意思。

吳國孫權也被《三國志》贊頌為人杰。他最頭疼的是統(tǒng)治下的領土雖廣,人口卻不足。開發(fā)領土還必須借助軍隊的力量。所謂的屯田制對此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魏國吸取了赤壁戰(zhàn)敗的教訓,但凡南征,必定將耕地南擴,盡可能縮短補給線。就這樣,三國鼎立時期的中國,三股勢力展開各種競爭,致力于開發(fā)自己的勢力范圍。時隔兩百年后,東漢晚期的戶數(shù)人口仍略微不及西漢末全盛期的水平。而在黃巾之亂后的三國時期,戶數(shù)、人口大幅減少。甚至有學者推定當時的人口已經跌落到以百萬為單位。盡管如此,這已經是各國在付出了上述努力之后的結果了。各國都為了自己的利益,盡量把國土的荒廢控制在最小限度上。

蜀建興五年(227),諸葛孔明由蜀進兵漢中。受獻帝禪讓的曹丕(魏文帝)在此前一年死去。曹操之孫曹睿即位,這就是明帝。諸葛孔明率蜀軍出兵漢中,負責迎擊的魏軍司令正是當時魏的實力派人物司馬仲達(本名懿)。

建興五年出兵的時候,諸葛孔明向后主劉禪獻上名文《出師表》,據說只要是人,讀了以后就會流淚。翌年出兵,他又寫了《后出師表》,期望必勝,但因部將馬謖違犯軍令,在街亭(甘肅?。?zhàn)敗。馬謖是孔明尤其鐘愛的弟子,但其因是兵敗的責任人,孔明揮淚斬了他。但他給了馬謖家人豐厚的待遇。建興十二年(234)出兵成了諸葛孔明最后的北伐。他在軍中病倒,歿于五丈原(陜西?。砟晡迨?。雖然喪事極為隱秘,但派出間諜的司馬仲達不可能沒有察覺。蜀軍依孔明遺言撤退,魏如果追擊就必定大勝。然而司馬仲達認為這可能是孔明的奇計,他也退兵了。老百姓形容為

——死孔明走生仲達。

真的是這樣嗎?司馬仲達不想在此立大功的推理也是成立的。魏明帝沒有兒子,而司馬仲達的實力過于顯眼。如果使蜀軍潰滅,魏王朝就可能很快會肅清司馬仲達這股強大勢力。如果蜀軍完好回國,就仍然是魏的強敵,集軍中威望于一身的司馬仲達就是魏不可或缺的人物,自身會很安全。

四年后,司馬仲達在襄平擊破了盤踞遼東的公孫淵。和蜀、吳不同,公孫家只不過是個地方政權。通過擊破公孫氏,魏將勢力范圍從中國東北擴大到了朝鮮半島。景初二年(238),魏在朝鮮半島的帶方郡任命官員。隨之,東海對岸的邪馬臺國使者來到帶方郡,被那里的官員帶到洛陽。一般認為這和司馬仲達的凱旋基本上是同時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