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80后”所經(jīng)歷的特殊歷史背景,他們在人們眼中一直沒有很好的印象,早些年網(wǎng)絡等媒體上到處是“歧視”“80后”的現(xiàn)象,包含攻擊的字眼處處可尋,如被稱“垮掉的一代”、“最沒責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然而2008年,讓很多人都扭轉(zhuǎn)了對“80后”的看法,原來認為是半吸毒狀態(tài)沉迷于網(wǎng)絡的“80后”忽然高尚了一把:汶川地震的奮勇果斷、行動魄力以及奧運會的熱情大方、責任意識。至此,各種媒體對“80后”進行的積極報道和正面宣傳開始進入主流趨勢。
同一代人得到了截然相反的評價。中國的“80后”究竟是令人驕傲的“鳥巢一代”,還是令人擔憂的“迷茫一代”呢?由此,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究竟該如何認識“80后”這個復雜的群體。
“聚居村”中居住的“蟻族”,大概能為我們理解“80后”提供一個注腳?!跋佔濉贝蠖汲錾谏蟼€世紀80年代,是一個典型的“80后”群體。他們是當今社會中“最為敏感的人群”:充滿活力,滿懷理想,或者雄心勃勃,具有挑戰(zhàn)意識。大學教育給了他們知識和涵養(yǎng),也曾許給他們美好的未來。然而,工作后的境遇,“聚居村”的生活,青春夢想無處寄托,使他們不得不學會忍受焦慮且不具確定性的暗淡時光。但同時,他們樂觀、開朗,相信自己的選擇,情愿從底層做起,在慢慢的積累和沉潛中,期待著未來的爆發(fā)。
透過“蟻族”,讀者對“80后”能得出自己的評價。但可以肯定的是,“蟻族”給我們揭示的是一個真實的“80后”,在“蟻族”的身上既有“鳥巢一代”的光鮮,也有“迷茫一代”的陰影。
與“90后”不同,“80后”存有從小到大眼見祖國由相對困難直至今天成就的完整記憶,度過了沒有高科技圍繞、沒多少物質(zhì)享受卻簡單充實的童年時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國信息時代接觸新生事物、成為新千年第一批彰顯個性族群的少年時代,最終成為現(xiàn)今開始思考民族榮譽國家前途、日漸成熟進入社會有所擔當?shù)那嗄暌淮?。因此,“蟻族”作為改革開放后出生的一代,目睹著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的深度轉(zhuǎn)型,作為世界新經(jīng)濟體中的社會結(jié)構成長要素,他們所經(jīng)歷的國家巨大變革,以及在他們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意識的變化,折射出中國社會特定轉(zhuǎn)型時期的社會歷史變化。
但是,作為“80后”的“蟻族”同樣孕育著危機。中國傳統(tǒng)社會2000年來能夠保持相對穩(wěn)定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有一個比較通暢的下層社會向上層社會的流動機制,即自隋唐開創(chuàng)的科舉制。每年,數(shù)以萬計的莘莘學子通過這條路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婆e制給所有讀書人以通過科考而非錢財、出身、關系、背景改變自己命運(學而優(yōu)則仕)的通道。但當今時代,在這權力和人情社會,越是“苦讀”的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機會可能越少。許多靠近權力的機關和壟斷行業(yè)里,越來越?jīng)]有平民和貧苦人家孩子的緣分。父輩的權力和“人脈”,會以某種方式“世襲”。這種情況在“蟻族”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根據(jù)我們的調(diào)查顯示,“蟻族”大多來自農(nóng)村和縣級市,家庭收入較低,他們的父母處于社會中下層。對于“蟻族”成員來說,他們從小被灌輸?shù)氖呛煤脤W習,將來考取大學,從而改變自己的人生。十年寒窗考上大學后,他們?nèi)匀粸榱私窈竽苷业揭粋€好工作而努力學習。但畢業(yè)時他們卻發(fā)現(xiàn),由于自己沒有“硬”關系,只能又回到“村”里。當他們夢想破滅的那一刻,他們會將人生中的種種不如意,歸因于整個社會,從而使自己和社會對立起來??梢韵胂?,長此以往,必將引發(fā)嚴重的社會問題。
應該承認,青年群體蘊含著極大的社會能量。這種社會能量既可以成為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量,也可以成為巨大的破壞力量。上世紀六十年代歐洲大規(guī)模的學生運動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橫幅“破壞的欲望就是創(chuàng)造的欲望”——這是無政府主義鼻祖巴枯寧的名言。青年這種社會能量的釋放方向往往在于引導,包括進行政治的、經(jīng)濟的、民族的、情感的引導。青年是社會的希望,也是社會的晴雨表,代表社會最敏感的觸覺。在法國、德國和拉美諸國,種種反體制、反政府甚至反社會的極端意識形態(tài)大多發(fā)源于青年群體,或者經(jīng)由他們向社會其他群體擴散。尤其是青年群體可以熟練地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型媒介進行信息溝通與活動,這對于社會輿論乃至意識形態(tài)安全都具有較大影響。任何一種青年的群體行為都具有超前性(包括理想主義的幼稚)、超越性(現(xiàn)實和自我)和社會批判性(包括非理性的攻擊傾向),這是青年群體行為獨有的特點。而“蟻族”是青年中受過高等教育,能夠明確表達自己社會訴求、主體意識最強的活躍群體。如果這樣一群“精英候選人”無法參與社會,或者社會使他們“走投無路”,讓他們以年輕脆弱的心靈和一無所有的經(jīng)濟能力裸露于經(jīng)濟危機之下,必將對我國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構成潛在威脅。因此,如何更好地了解“蟻族”的形成和發(fā)展,掌握他們的群體特征和生存狀況,傾聽他們的呼聲和意見,讓他們更好地、更快地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且得到廣泛的認同和尊重,是一項緊急的、艱巨的且長期的工作,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做出努力,付諸實踐。
三十年前的1980年,《中國青年》在第5期上刊發(fā)了一篇署名潘曉的讀者來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這篇并不算長的文章開頭便是一種絕望的口氣:“我今年23歲,應該說才剛剛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奧秘和吸引力對我已不復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人生的盡頭?!比缓螅芭藭浴睔v數(shù)了自己在家庭、單位、朋友、戀人面前所遭受的挫折,由此潘曉得出一個結(jié)論:“任何人,不管是生存還是創(chuàng)造,都是主觀為自我,客觀為別人……只要每一個人都盡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價值,那么整個人類社會的向前發(fā)展也就成為必然了?!?/p>
但潘曉還是感到困惑:“有人說,時代在前進,可我觸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說,世上有一種寬廣的、偉大的事業(yè),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潘曉的困惑也正是當時很多青年的困惑。很快,潘曉的來信引起了無數(shù)年輕人的共鳴?!吨袊嗄辍烦掷m(xù)發(fā)表討論文章,共收到讀者來信6萬多封,有數(shù)千萬人參與了這場有關社會倫理與人生觀的大討論。這是一場中國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全民性大討論,是改革開放后中國青年接受的第一場思想洗禮。
如今的“蟻族”使我不由得想起上世紀80年代初的潘曉大討論,巧合的是,和我接觸的許多“蟻族”,雖表述有所不同,但都不約而同地發(fā)出“人生的路為何越走越窄”的呼號。上個世紀潘曉事件引發(fā)人生觀、價值觀大討論時,“蟻族”的大部分還未出生。兩個世紀,同一種聲音,個中的含義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品味、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