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6年底到1979年期間,雖然各省舊案的審斷仍將案犯執(zhí)行槍決,其中許多怨鬼稍后便屬革命英雄。然而那時國家陶醉其間的總情緒可以概括為獲頒大赦令,而黨的語言甚至將1976年喻為1949年以來的“第二次解放”——若非嚴厲的諷刺,顯然這是全黨共識——“解放后”的成年人個個揚眉吐氣,悲從中來。久違的文藝名流陸續(xù)出臺,蒼老、衰敗,動輒哭笑,引吭高歌,近于瘋癲—我們的好總理?。∧阍谀睦铩缪莅酌睦蠀^(qū)歌手王昆同志在演唱中幾度哽咽,收音機長時間錄播她的泣不成聲,還有超長的不斷被自己打斷的感言。
1978年,華爾茲舞曲帶動第二次解放感帶來的集體暈旋,在場地中央狂舞的男女全部五十歲上下,我輩不會跳,對這一延安時期和建國初年流行的西洋舞蹈,唯貼墻圍觀。第一學期的課外記憶是終日尋看內(nèi)部上映的西方電影——凡事略微開禁,中國人的活力火速躥升:“文革”末期各省已悶著偷看若干“內(nèi)部電影”——第一次目擊全裸女子的彩色電影是墨西哥片,我的褲襠登時鼓起;卓別林《城市之光》笑得是腸胃抽筋,我強忍絞痛,以全部體能繼續(xù)狂笑。
那年最莊嚴的單項記憶是中央電視臺首播李德倫指揮貝多芬《第五交響樂》。雖然早就偷聽古典音樂,但中國人玩弄的西洋弓弦在我錯覺中似乎只為《沙家浜》伴奏——非常好聽——此刻這些弓弦在中國奏響原本發(fā)自它的語言。不久,傅聰與小澤征爾被鄭重請到,以亞洲臉作為視覺過渡,在七十年代初開國門面對西方時,可謂入情入理,我接連三場混在紅塔禮堂聆聽排練《第九交響樂》,當“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排山倒海唱起來,忽然我想起贛南的村民與荒山。
那時,貝多芬已逝世150多年——七十年代世界范圍的太多劇情,很久以后才知道,才了解:當我在山溪沖洗那只無頭死貓,巴黎五月學潮、美國嬉皮士運動、伍德斯托克露天搖滾樂大會、安迪·沃霍爾遇刺、畢加索逝世、薩特全瞎……這些人事均在六七十年代發(fā)生,科波拉的《現(xiàn)代啟示錄》、斯科塞斯的《出租車司機》、帕索里尼的《天方夜譚》、貝托魯奇的《1900年》等經(jīng)典電影均攝于七十年代。索爾仁尼琴、博爾赫斯、馬爾克斯……長串的名單,他們,都在七十年代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作品。
我不想描述七十年代我與知識和藝術(shù)的可憐糾纏,當我后來去到域外,總算明白自己幾乎是野蠻人。因此1978年上學后的發(fā)現(xiàn)值得一說:原來京城“文革”期間竟有詩人團伙、地下藝術(shù)家,以及早就試圖謀反或治國的少年匹夫。至今的相關(guān)傳說,最集中,最傳奇,幾乎獲得唯一的敘述與被敘述者,是北京群體。他們在七十年代的流傳書單,江南聞所未聞:《麥田里的守望者》、《二十二條軍規(guī)》,還包括貓王與約翰·列儂的唱片……首都文藝高干子弟可能是這個圈子的背景甚至核心,亂世聚散,他們是共和國第一撥青苗,也是頭一代忤逆的人,他們和父輩一樣,天生渴望事功,天生不安分,誠哉居江湖之遠而思廟堂之高,看來儒與我黨的混合基因,不絕如縷——在幾位老高中生的“文革”回憶中,他們研讀內(nèi)部刊行的西方政治、歷史與經(jīng)濟譯作,年紀青青,七十年代即以國務(wù)院的眼光思路,在邊村油燈下擺弄未知的國家棋局了。
而當時代轉(zhuǎn)亮,有人活著看到以上一切,卻懷抱純凈的絕望,熄滅了:1976年12月,穆旦寫出七十年代無可替代的詩作,《冬》,翌年2月死去。此刻,我不知該接引他的哪一句:“但如今,突然面對著墳?zāi)埂保?nbsp;還是“多少人的痛苦都隨身而沒”?我默念,不像讀詩,而是面對死者的遺物:放回1976年,心情全出,那是七十年代極深處的真實,以性命承受這真實感,并非我輩,而是上一代人。
* * *
諸位:倘若我們當年不是十七八歲,而是身為父輩或祖父輩的老人,該怎樣講述七十年代?會不會愿意講述?
在各種“文革”回憶文字中,我留心受難者的年齡和死去的年份。湮滅的平民算不清、沒人說——卻說拿天下的一代,1970年前后,賀龍、劉少奇、彭德懷、張聞天……相繼恨恨而死,火葬時不具名姓,唯有編號。問題不在壽數(shù),而是:有誰在七十年代進入晚年么?那是老來遭遇的大劫、地獄、沒頂之災(zāi),且無可逃遁。穆旦,還有不及活到1976年的顧準,當他們在七十年代寫著詩與文,正是我們現(xiàn)在的年齡:現(xiàn)在,七十年代早已退遠,我們苦盡甘來,但對于穆旦顧準,那十年是迎面而來的深淵:并非死亡,而是覆滅,“多少人的痛苦都隨身而沒”。
馮友蘭、梁漱溟、胡風、周揚、沈從文、巴金……不少高壽的人物活下來,經(jīng)落實政策,有人敬,有人伺候,坐在京城哪個院子或公寓深處,但看晚歲照片,給很深很深的絕望堵著,吐不出,咽不下,郁結(jié)為神色,顯然難以消化七十年代的巨惡與毀劫;他們過去各自守護的主義、志業(yè),似乎無助于七十年代給予的大絕望。嚴厲整人從無笑臉的周揚,晚年詞匯總算出現(xiàn)“人道”,這遲來的良知,等同空話,令我厭惡,其實和以上幾位曾在他鄙視與掌控范圍的人相比,他的“文革”遭遇更壞:秦城監(jiān)獄蹲了九年。
“這世界會好嗎?”在生命終點, 梁漱溟瞪著失去焦距的炯炯雙目,如是說。
如今回來分羹的“海龜”人士有福了。懸想四五十年代自英美蘇聯(lián)回來報效祖國的前輩,除非會弄核子飛彈之類,老舍,傅雷,即選擇自我了斷,不肯熬到七十年代。我現(xiàn)在知道他們在外面黃油面包吃過,回來是什么意思,什么感覺,他們真的愛國家。我輩的品學怎與前代比呢,他們中有人便這樣收場了。
穆旦還參加過抗日遠征軍,并曾留學美國。
比穆旦輩小一代的中年人,七十年代晚期大約四十多歲吧,留得一命,固然重拾尊嚴,得享晚年,但我記得1966年“文革”風動,父親日常答非所問,心事重重。他在病榻向我口授書信,其中一句:“今年四十歲了,一事無成?!闭f這話時,“文革”才剛開始——諸事有成的中年人遭遇七十年代,也無非虎被犬欺。中央美院教授侯一民先生,儀表非凡,學生時期即地下黨員,“文革”初被侮辱痛毆時年僅三十多歲,幾乎死,而父兄俱亡。1978年初見我,他端詳片刻,說:你們可沒給耽誤?。?/p>
是的。1976年后我目擊多少中年長輩與悲觀和時間展開持續(xù)博弈,或委身才學之外的去處。但那種奮然豁達,在深處,仍出于七十年代無可挽回的失敗感——上回出《八十年代》,叫來我輩談?wù)?,這次的敘述者仍是我們,這是一種權(quán)利么?七十年代的苦雨殃及所有人,若是人人痛說,本書不過滴水。然而尋求別種輩分的敘述,卻也為難:晚生的七十年代印象,模糊不確,上幾代則多數(shù)故去,即便存活,內(nèi)心都想甩脫七十年代的陰霾——除了極少數(shù)人?!笆澜缡悄銈兊?,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jié)底是你們的。”有時,我從各種高層回憶錄的零星細節(jié)中,揣想毛周一輩怎樣感受并度過七十年代,那是他們最后的歲月了,他們會料想共和國第一代孩子,我們,將怎樣談?wù)撈呤甏鷨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