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蟻居部落(12)

未來沒有城中村 作者:南方都市報


不過,時間進入到2009年,挖土機已經(jīng)轟隆響起,石廈要進行舊村改造了。劉愛敏分析,改造中,攸縣人勢必會搬出村子,或暫時或永久流向別處。

“我們還是農民,只能守著這片土地?!焙蛠碜院县h的劉愛敏選擇離開相比,石廈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潘玉國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站在他15樓的辦公室里眺望窗外,整個石廈村盡收眼底。夕陽猶如锃亮金粉,透過蒼郁的榕樹枝葉,悉數(shù)涂抹在底下人們的笑臉上。在福田區(qū)石廈東村中心,兩棵茂盛大榕樹像磁鐵般吸引著遠近的人們,打撲克、下象棋、看報紙,追趕嬉戲的孩童、喁喁細語的年輕男女、抽煙沉思的老人。等到華燈初上時分,正對榕樹的大屏幕上播放中央一套的《新聞聯(lián)播》,榕樹下便成了一個巨大露天放映場。一名戴著紅袖章的執(zhí)勤保安搬來椅子,和老人孩子們一起津津有味看著電視。

1963年,潘玉國出生在石廈村,家里五個兄弟姐妹。和當時村里大多數(shù)人家一樣,潘家主要以種蠔為生。與當時寶安縣下轄的其他村莊不同,石廈的水田很少,每家人地里的活“差不多一個星期就能干完”,余下的空閑時間便從事別的營生。因此,對于村民們來說種田是副業(yè),種蠔反而是主要經(jīng)濟來源。那時候,石廈村民主要在深圳河里種蠔和打魚,運到香港去賣。潘玉國說,上世紀80年代初,石廈蠔和沙井蠔齊名,在香港很受歡迎,石廈村民也經(jīng)常去香港打工,村里幾乎每家人都會有一人到香港掙錢。相對于當時寶安縣其他的村來說,來源多樣的經(jīng)濟形式讓石廈較為富裕。

不過,隨著上世紀80年代特區(qū)開始大規(guī)模經(jīng)濟建設,石廈人持續(xù)了幾百年的種蠔打魚營生模式受到毀滅性沖擊。

“深圳河被污染得厲害,不能種蠔了?!迸擞駠f,另外村里的水田也被征用去建工廠了,村里人也沒法種地了。上世紀80年代,20歲出頭的潘玉國開始搞起運輸,“開車,小巴、的士、泥頭車,什么都干?!蹦菚r候,整個深圳到處是工地,潘玉國很容易找到運土的活,“一天也能掙三四百塊錢,但很累?!笔瘡B的其他村民,也各自找門路掙錢,如潘玉國一樣搞運輸?shù)牟簧佟?/p>

如今不少老石廈人依然在懷念當年種蠔打魚的日子?!皼]被污染的河水種出來的蠔,那味道好啊,現(xiàn)在根本沒法比的。”他們感嘆,如今吃海鮮之類,往往只是圖個虛名,要論口味,再也找不回來當年的感覺。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石廈的經(jīng)濟支柱就是出租物業(yè)。根據(jù)石廈社區(qū)工作站提供的資料,該社區(qū)出租屋453棟12639間?!霸迕竦氖杖胫饕涂砍鲎夥?。”社區(qū)工作站黨支部書記趙建偉說,有少量村民做點生意,村里股份公司和社區(qū)工作站也吸納著較大一部分原村民的就業(yè)。趙建偉也是土生土長的石廈原村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