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節(jié):《蔣經國傳》的由來(2)

蔣經國傳 作者:(美)陶涵


本書英文初稿八百多頁,哈佛大學出版社認為太長,超出一般傳記的篇幅,陶涵分別請了兩位專業(yè)編輯濃縮刪減成現(xiàn)在的四百三十五頁,以符合哈佛大學的要求,但有些寶貴內容不得不因此割愛,至為可惜。哈佛大學同意出版《蔣經國傳》之前,極其慎重地委托哈佛的史學教授兼歷史系主任柯偉林(William Kirby)從學術觀點評價此書是否值得出版,哥倫比亞大學的政治學教授黎安友(Andren Nathan)也受托審查本書,他們給哈佛出版社的報告是:無論從史學或政治學的觀點來看,《蔣經國傳》都是極其精辟之作,建議出版。尤其柯偉林,1998年10月在華盛頓威爾遜中心所舉辦的《蔣經國傳》討論會上,更是對《蔣經國傳》的贊揚溢于言表。他說這本書對20世紀的中國政治,“是一個很重要的貢獻”,他雖然專治中國歷史,讀了陶涵所寫的《蔣經國傳》書稿后,都覺得“獲益匪淺”。

柯偉林指出,在西方關于中國近代人物的傳記,多以思想及知識界的領袖人物為主,如胡適、丁文江、梁漱溟、李大釗等人的傳記,但寫政治人物的傳記,迄今連像樣的蔣介石和毛澤東的傳都付之闕如,陶涵的《蔣經國傳》可以說是開山之作。柯偉林認為《蔣傳》的取材立論和文學的筆觸都是可圈可點的。他說,蔣經國是一個很復雜的人物,不易像鴿子籠式的(pigeonhole)加以歸類,陶涵能根據(jù)訪談,使用檔案資料,寫出一本“獨一無二”(unique)的《蔣經國傳》,極為難得。

參加討論《蔣經國傳》的民進黨籍“立委”張旭成表示,盡管外界都認為蔣經國是臺灣民主化的奠基人和催生者,他卻不認為蔣是西方人心目中的民主人士(democrat),甚至在他身邊工作或被他咨詢過的受美國教育的學者們,對蔣的民主素養(yǎng)與認識,也不曾發(fā)生作用。張旭成認為反倒是《中國時報》的余紀忠先生,對蔣經國的影響很大。他相信蔣經國最終決定走民主的道路,余紀忠居功甚偉。張旭成形容余是美國的保守派,但有濃厚的自由色彩,這在威權時代的臺灣,已是難能可貴的報人了。

《蔣經國傳》的部分內容,對臺灣的讀者而言,可能已經耳熟能詳,但書中大量引用了珍貴的解密資料,對讀者來說,仍很新鮮,乃至聞所末聞。誠如丁大衛(wèi)所言:“《蔣經國傳》對美國了解‘中華民國’的政經發(fā)展及其未來的遠景,確有必要。《蔣經國傳》可以達到許多不同的目的,但都將是正面的,有利于‘中華民國’”。

中文讀者看這本從英文翻譯過來的《蔣經國傳》,真正的意義在于認識一位英語世界的美國作家兼外交家,如何評價“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與他在中國及臺灣的革命”(英文版書名,最初書名是《蔣經國:改變了中國的人》)。陶涵在書成后寫給余紀忠的信說:“蔣經國所處的時代是法西斯日薄西山,民主與繁榮新天所帶來的希望交會的時候,我相信,蔣經國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實現(xiàn)這樣的希望,所做的貢獻是深遠的。我盼望您和深知他的人們覺得,我已捕捉到他的精神和所處的時代的重大意義?!?/p>

盡管陶涵為寫《蔣經國傳》,大量閱讀中外已有的文獻,做了極為細致的訪問和研究,但終究是外國人,犯了一些中國人不會犯的錯誤,像把林彪說成是黃埔一期畢業(yè)生(應是四期)、孫立人案的主角郭廷亮少校的官銜誤為上校,所幸這些都是小疵,瑕不掩瑜。如真有缺失的話,那就是蔣經國生命中的兩位極其重要的人拒絕接受訪問,提供他們所知道的第一手資料。一是蔣經國的夫人蔣方良女士,另一是受蔣刻意栽培提攜始有今日的李登輝。對此,陶涵的看法是,蔣方良有她的難言之隱,而李登輝則可能是自己有話要說,以致都不愿接受訪問。

2000年9月15日寫于華盛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