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胡適:確立自己的人生方向
“現(xiàn)在有人對你們說:犧牲你們個人的自由,去求國家的自由!我對你們說: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
“從前禪宗和尚曾說,‘菩提達摩東來,只要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疫@里千言萬語,也只是要教人一個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牽著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馬克思、列寧、斯大林牽著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漢。我自己決不想牽著誰的鼻子走。我只希望盡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們學一點防身的本領,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胡 適,學者,詩人。以倡導“五四”文學革命聞名于世,學名洪,字適之。安徽績溪人,幼年在家鄉(xiāng)私塾讀書。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學影響。1904年春到上海進入新式學堂。1910年考取庚子賠款官費生赴美國,先后就讀于康奈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1914年求學于哲學家J.杜威,深受其實用主義哲學的影響。1917年,提出文學改良八事,強調以白話代替文言作正式的文學語言,為以新文學取代舊文學打開了缺口,被譽為文學革命“首舉義旗的先鋒”,一時享譽全國。1917年夏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 1938—1942年出任國民政府駐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去美國,1958年返臺灣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在臺北病逝,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
胡適對文學革命的倡導,對白話文的提倡與實踐,對西方式民主、自由的追求,以及處世方面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風范,都在大學生中引起一定共鳴,他常常為大學生指點迷津,鼓勵學生樹立信心,尤其看重非職業(yè)興趣的發(fā)展。
關鍵詞:認識、規(guī)劃、優(yōu)勢、學會管理時間、執(zhí)行
語 錄:“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時要在有疑處不疑?!?/p>
第一節(jié)
大學里如何重新認識自己
人最好的朋友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自己,我們一生一世其實都在與自己相處。只有正確、全面地認識自己,我們才能有所進步,生活也才有意義。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從青春期向成年轉變過渡的重要時期,也是人的自我意識發(fā)展、完善的重要時期。正確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改進自我、完善自我,有助于增強自信心,健康地生活。
1.從興趣開始認識自己
許多大學新生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困惑:在考入某所大學之前,所考慮的只是一所大學的名字、一個專業(yè),而這些都是自己或家人從成百上千條信息中千挑萬選最終決定的,這個專業(yè)可能是自己喜歡的,也可能是父母的意愿。但是,當進入大學之后,隨著所接觸專業(yè)的逐漸深入,許多人就會對自己所選的專業(yè)產生懷疑:大學怎么是這樣的?與我當時想象的專業(yè)大不一樣。這個時候,你就要學會對自己和所學專業(yè)做出一個全新的認識和評價。
1910年,胡適獲得了庚子賠款獎學金后,進入了康奈爾大學學習農業(yè)。當時之所以選擇學農,其根本原因是美國的農學院可以免交學費,對家道中落的胡適而言,這樣可以節(jié)省學費以接濟家庭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