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華語教師要遭砍頭?
華語教師這一行始自何年何月?我因讀書不夠多,所以回答不上來。猜想一下唐朝一定不少。更早的時候,如三國、如漢,也都有些和尚跑來中土,他們不可能天縱英明,自己就會了華語。所以,那時代一定是有華語教師的。
但華語教師犯了什么罪?竟要遭砍頭?當今之世,華語正火紅,從事這一行的人在中國大陸有十萬以上,在臺灣,也有兩三萬,而且此行此業(yè)正蒸蒸日上,兩岸都在努力生產(chǎn)華語教師這種品牌的產(chǎn)品,因為市場需求大。對了,就連投資大師羅杰斯(這家伙在三十七歲的時候,就因太富有而急流勇退了)也為他一歲多的女兒高薪請了位華語教師兼保姆,以免將來輸給人。如果砍這些華語教師的頭,豈不要血流成河?
好啦,放心,華語教師雖然必遭砍頭是事實,但已是二百年前的事實了,那時代是滿清帝國。清帝國干嗎跟華語教師有仇,必欲砍之而后快?其實當時不但助洋人習中文有罪,更奇怪的是連幫他們買中文書籍也是不可以的。
19世紀初英國馬禮遜在給其友人的信中說:
“這些精明有見識的中國人(按指清吏)真是荒謬而不可理喻……他們竟以外人學習其語文或購藏其書籍為大罪……我的大罪就是要學習華文華語?!?/p>
馬禮遜逝世前兩年(1832年),美國的衛(wèi)三畏博士(Samuel-Wells William;此人后來曾任美國公使館秘書)描述他學習中文的曲折故事,頗令人發(fā)噱。他說自己找到一個學問不錯的中文教師,教師愿意賺鐘點費,卻怕殺頭。于是他上課總帶著道具,而道具不是指教材,是指制鞋工具。為什么要攜帶制鞋工具呢?因為他把自己假扮為制鞋匠,鞋匠當時是“中西交通”中的重要行業(yè),因為老外(粵人稱之為番鬼佬、番鬼婆)除非帶一大堆鞋來華,否則必須找人訂購新鞋。當時會做“番鞋”的人真是鳳毛麟角,蓋因那時代華人只穿布鞋。這位華語教師在行事詭秘之余還自備工具,以防有人撞進來的時候可以辯說:“沒有,沒有,我們不是在教中文,我是在向他討教如何做番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