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被允許的二夜情
如果你正年輕。
如果你出發(fā)去旅行,只身,在風(fēng)和日麗的四月天。然后,夜來了,你打開臥具,也許連臥具也沒有,你便芳草以為褥,曲肱以為枕,沉沉睡在一株樹下。在倦極臥地和酣然入眠之間,你發(fā)現(xiàn)原來頭上的樹實(shí)在是一棵很美麗的樹,而樹上的天空則尤其美麗。
樹的美麗在于它的翠蓋像一面篩子。天上的星星已經(jīng)夠細(xì)粒了,樹卻努力把星光篩得更細(xì),仿若極綿幼的白糖霜,落在你黑黝黝的夢之咖啡里。
樹的美麗又在于它的芬芳,它的枝枝葉葉都恍如隱身暗夜的情人,你看不到他,卻氣息分明。古希臘神話中的賽克公主和丘比特之間的戀情,便是如此吧?
如果,年輕的你清晨醒來,你便在那一帶城鎮(zhèn)間游走、休憩。黃昏,你再次回到樹下,冥想、驚奇,像一切的旅行者,并且倦極盹去。
如果,你再度醒來,如果你再度起身去滿城漫步,這一切是可允許的。
可允許的?被誰?被佛戒。有這么一條怪戒律嗎?有的,不過,那不被允許的又是什么呢?不被允許的是,你不可以在第三夜仍回到這棵同樣的樹下,因?yàn)椋@樣你就會(huì)沉迷耽溺,習(xí)慣于它的蔭庇安詳。你只準(zhǔn)有二夜情,和那棵樹。
這說法記載在哪里?記在《四十二章經(jīng)》里,原文如下:
沙門受道法者,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莫再矣。所云浮屠,不三宿桑下,即不再宿樹下之謂,此謂沙門辦道宜精進(jìn),不可愛安逸也。
南朝范曄寫《后漢書·襄楷傳》時(shí)也用了這個(gè)典故:
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
這本《后漢書》,后來有位李賢為它作注(李賢為唐朝高宗的第六子,也就是章懷太子,卻因遭疑被母后武則天賜死),注上說:
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經(jīng)三宿便即移去,示無愛戀之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