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論語》《孟子》,不過是孔孟弟子吃了飯沒事做,將老師平時講課談話內(nèi)容記錄下來,編輯成冊,保存至今的。想起哪天跟太后說的話,呂不韋覺得自己大會小會講話做報告,隔三岔五簽字批條子,留下的文字不比孔孟少,為啥不可編本書出來,傳諸后世呢?雖說大部分文字,尤其是正式場合的講話報告稿,皆系秘書起草,但立意和思想精髓都由己出,秘書只不過代筆而已。再說孔孟當年都是窮教書匠,手頭無權(quán),身上無錢,尚且能著書立說,青史留名,我老呂好歹也算是學習型領導,又是國王他爹,掌握著國家軍政大權(quán),要天時有天時,要地利有地利,要人和有人和,不抓緊搞個文化工程,出部精品力作,在德樹功成的基礎上,立言于世,于情于理都不太說得過去。
呂不韋將這個意思透露出去,身邊的人心領神會,立即組織有關部門和人員,認真研究制定貫徹實施領導指示精神的具體方案。大家一致認為,這是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必須成立像樣的工作班子,專門從事這項工作。班子就叫《呂氏春秋》編篡委員會領導小組,主要領導親自抓,主管領導重點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人員由相府秘書班子成員組成,一個個思想正派,業(yè)務熟悉,術有專攻,文字工夫過得硬。工作班子一到位,就進入緊張的工作狀態(tài)。
通過多方努力,上下求索,廣征博采,工作班子終于將呂相父歷年講話報告和各類批示簽字,包括領導引用過的儒道法墨名兵農(nóng)各家學說思想,統(tǒng)統(tǒng)搜集攏來,加以整理歸類,注解說明,分編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計十多萬字。一項卓有成效的文化工程建設宣告成功,其規(guī)模遠遠超過《論語》《孟子》,足可垂范百世,彪柄千古。
《呂氏春秋》成冊,標志著呂不韋全能領導形象成功樹立,他感到無比光榮和自豪。還特意給莊襄太后準備了一套,簽上自己大名,請她教正。
太后還以為那天呂不韋立言的話只是說說而已,想不到他還真弄了個有模有樣的東西出來。只是文化這東西說起來嚇人,動不動就是文化工程文化事業(yè)什么的,到底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當衣穿,有些務虛。太后是個實干家,對呂不韋的大著并非真感興趣,隨便翻翻,便讓宮女拿開,纏住不韋,要真抓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