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后來的結果是怎樣的嗎?當職工們知道真相后,都被老板的真誠付出所感動,他們組織起來繼續(xù)工作,不要這次的額外補助不說,很多能堅持的家庭甚至自愿提出緩發(fā)幾個月工資。當一批批同行倒下的時候,他們卻因同心協(xié)力渡過了難關。
舍得,舍得,不舍哪有得?!
(五)想付出,就會有辦法
有年輕人向我請教,如何突破與人溝通的瓶頸,因為他說和有些人認識多年,彼此知道對方是誰,偶爾見了面,客氣地打個招呼,僅此而已。其實,他的意思是說,很想和別人進一步溝通以增進友誼,可苦于找不到“借口”,不知如何“贏得”友情。
人際溝通大師卡耐基先生就是最好的榜樣,他對此的所作所為應該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示。對他來說只要有機會,卡耐基就會想盡辦法打聽朋友的生日。他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找到一個很合理的借口,然后讓朋友說出自己的生日并把它牢牢記住,待朋友一轉身時,再悄悄把他們的姓名、出生日期記下,回家后,更仔細地將它寫在一本“生辰簿”上。在他桌面的臺歷上清清楚楚地標明了這些朋友的出生日期,到了有人生日的那一天,就發(fā)給他一封賀函或是賀電。“當那人接到賀函或賀電時,他是多么高興,”卡耐基說,“除了他的親人以外,我也許是世界上唯一知道他生日的一個朋友?!?/p>
除了和這些學生分享大師的經(jīng)驗以外,我還提到了自己的做法。只要我新認識一個人,就一定會利用“現(xiàn)代化快速交流工具——手機”在“第一時間”給他們發(fā)去短信息問候。比如去參加研討會或宴會,主人都是學識淵博之人,我當然希望不僅認識他,而且還要讓他認識并記住我。最直接的做法是,獲得聯(lián)系方式后迅速問候,有時候甚至就是在剛剛交換過名片的幾分鐘之后,他就會收到我的信息。你可以想象,當這些貴人從我這“寒暄”過去,說不定和其他來賓的招呼都還沒有一一打完之時,已經(jīng)收到了我的感謝和祝福。此時,假如他們的手機是開著的并且當時就看了,那些主人們一般都會驚奇地回過頭來“找尋”我,當然了,我也肯定在“等這一刻”啊,大家四目相對,會心一笑,點點頭,招招手,一切盡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