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愛的袁岳老師:
您好!
大三第二學期時,一次非常偶然的機會,我在網(wǎng)絡上看到您在海洋大學的演講。當時真的很振奮,一下子把我以前的思想完全顛覆了。
震撼的同時,也深感遺憾。如果步入大學之初就聽到如此發(fā)人深省的演講,估計我的大學生涯也就不會這么失敗了。
我發(fā)過傳單,做過服務員、送餐員,打掃過衛(wèi)生,做過《英語輔導報》訂單員、校園代理,也嘗試過其他方面的實踐,如家教、假期實習等,但這些實踐大多以失敗告終,整個大學過得真的很失敗。
您一直都非常強調實踐及行動的重要性,這也正是我所缺乏的,我的這些實踐基本上都無疾而終,黯然收場。失敗得多了,就不敢再嘗試了,連原本的一點點自信都弄得所剩無幾。
盡管如此,卻也讓我進一步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個有想法,卻沒行動,或說是懼怕行動的人。也可以說我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卻不善于解決問題。
我渴求改變、突破,現(xiàn)在我也在積極主動地努力當中,希望將這些問題各個擊破,可是仍舉步維艱。
2010年1月份,考研初試結束后,我試圖尋找合適的工作,好好鍛煉工作能力。但在這個過程中卻發(fā)現(xiàn),很多工作通常都要求具有多學科的知識。例如,我當初設定的職業(yè)目標是文員,認為這個職位門檻低,而且無工作經(jīng)驗限制,是入門的一個不錯選擇,但慢慢發(fā)現(xiàn),一般公司在招聘文員時要求必須懂財務方面的知識,另外一些特定行業(yè)的公司還要求文員懂得制圖、科技或房地產(chǎn)、金融等方面的知識。
在那一剎那,我才強烈地意識到要想成功就必須學做多學科人才!
人才,我的理解就是具備核心競爭力、在某一領域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人。以前一直認為能成為“人才”應該就算是很成功的了,但踏入社會后,方知光成為人才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做多學科人才。一方面能在某一領域具有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能了解不同學科的知識,從不同視角解讀問題,從而融會貫通更好更全面地解決問題。
袁老師作為一個具有多重社會身份的多學科人才,應該對此深有體會吧!現(xiàn)實卻是,想成為人才很難,想成為多學科人才更是不易。在朝這方向努力的過程中,我遇到了諸多困難,希望老師為我指點一二。
我最主要的問題有:
1. 興趣不明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歷經(jīng)多年的應試教育,我原有的那么一點點興趣在一場場枯燥的考試中早已消失殆盡,都不知道什么才是該努力發(fā)揮的方向了。
2. 自我認識不清
我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能干什么,就覺得這也不會,那也不會,簡直是一白癡。還記得《我們》欄目中,有一個學生說過,“最可悲的事情是持之以恒地堅持一件錯誤的事情,人最難認清的就是自己”。對此我深有同感,我從來不擔心自己毅力不夠,最害怕的是持之以恒卻是在死胡同內前行,而且自己還茫然不知。
3. 無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是在職場上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人才必備的最基本條件。很難想象一個無核心競爭力的人如何在職場上生存發(fā)展。
我本科學習的是對外漢語專業(yè),但普通話很不標準,語言敏感度低。另一方面,我沒有任何才藝,為人又很內向、自卑,總認為文科類學生就業(yè)要么靠一張嘴(《騎驢找馬》中有位中文系研究生的案例就是最好證明),要么就是一支筆。然而,很羞愧地說,我恰好兩樣都不具備。據(jù)我所知,很多文科類的學生也面臨著跟我同樣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