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究竟什么樣的人屬于“明君”呢?對“明君”的考核指標可能有很多,但是能不能認識人才的價值、懂不懂得尊重人才,無論如何都是“明君”的重要條件。
對于“良臣”來講,究竟如何才能知道買主是不是尊重人才的“明君”呢?這就需要觀察一番,考驗一下,必須看看買主識不識貨,心誠不誠。眼見為實,光憑別人傳說是靠不住的。
姜子牙用直鉤釣魚,等著愿者上鉤,不是在拿什么架子,其實是在待價而沽,在討價還價。這個討價還價,不是說多要三塊五毛的,不是爭什么樣的物質(zhì)待遇,主要是想試探一下、考驗一下周文王這個目標客戶究竟識不識貨,周文王的態(tài)度、還有對他的重視程度是否與自己的才干價值相稱呢?能不能給他提供施展才華的平臺呢?也就是說,姜子牙要判斷周文王究竟是不是他理想的買主,值不值得把自己賣給他?
很顯然,雖然姜子牙做小商小販一直受窮,但是長期的小商販的經(jīng)歷,卻使他積累了豐富的商業(yè)經(jīng)驗,使他具備了獨特的商業(yè)智慧。如果沒有豐富的商業(yè)經(jīng)驗,沒有獨特的商業(yè)智慧,姜子牙是想不出釣魚怪招的。姜子牙的做法,影響了后來的很多富于智慧的政治家,諸葛亮等著劉備三顧茅廬,他的意圖,不是與姜子牙如出一轍嗎?
總之,“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就是一個要把自己的聰明才智推銷出去的人,在打出了很吸引人眼球的廣告之后,等著買主上門,并且要考驗一下這個買主是否理想,這么一個故事而已。這個故事從頭到尾,都反映了商人的智慧!
但是,姜子牙的這種“愿者上鉤”的推銷策略,有沒有風險呢?那當然有了。如果周文王不識貨,看不懂釣魚背后的潛臺詞,姜子牙這一招可能就不靈了?;蛘哒f,即使周文王求賢若渴,但是他坐在家里等著人才送貨上門,而不是主動下基層,尋訪賢才,姜子牙的釣魚的信息可能就傳不到周文王的耳朵里了,姜子牙的魚鉤可能也就釣不到周文王了。這樣一來,姜子牙的怪招不就失算了嗎?
確實有這些問題。但是,這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姜子牙是一個商業(yè)經(jīng)驗非常豐富的人,他豈能不懂得做買賣的道理呢?這一招不靈,還可以換別的招啊。如果這一招、那一招地試來試去,把所有的招數(shù)都試完了,仍然碰不上識貨的好買主,只能說市場形勢不好。要知道,市場形勢從來都是有好有壞的。市場形勢低迷的時候,好東西就是賣不出好價錢,人參也可能吆喝成蘿卜的價格。市場形勢混亂的時候,垃圾也能被炒上了天,績優(yōu)藍籌股反而沒人問津。盡到了最大努力,仍然找不到好買主,只能說明市場形勢糟糕透頂。人,生不逢時;物,難盡其用。這個時候,知難而退,或者大隱隱于市,又何嘗不是商人的大智慧呢?
二、子牙創(chuàng)業(yè)
不過,姜子牙的運氣還是不錯的。他立志投身政治,雖然起了一個大早,趕了一個晚集,但是他最后趕上的市場形勢還是不錯的,終于找到了周文王這個識貨的好買主。
周文王對姜子牙言聽計從,姜子牙也顯示了經(jīng)天緯地的卓越才干,立了很大功勞。司馬遷說:“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quán)與奇計,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quán)皆宗太公為本謀……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保ā妒酚洝R太公世家》)意思是說,周文王被商紂王從羑里城監(jiān)獄里釋放回家之后,就與姜子牙悄悄地謀劃施行德政,積極準備推翻商朝的政權(quán),這些謀劃大都是用兵的權(quán)謀和奇妙的計策,所以后世研究用兵之道以及周王朝使用的權(quán)術(shù),都說姜子牙是主要的謀劃者。周文王在世的時候,周王朝就已經(jīng)三分天下有其二了,這大都是姜子牙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