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越早認清自己,才越不容易迷茫

80后的迷思與出路 作者:呂靜霞


美國著名牧師內(nèi)德·蘭賽姆,在94歲臨終時留下這樣一句遺言:“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上將有一半的人成為偉人?!币粋€人的命運,取決于他的思想認識和人生態(tài)度,如果可以重新活一次,他以成熟的、經(jīng)歷了社會檢驗的閱歷重新選擇人生,必然會少走不少彎路。這說明自我認知對于人生道路的重要性。

一個人在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社會遭遇中,如何認識自我,在心里如何描繪自我形象,也就是你認為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成功或是失敗的人,勇敢或是懦弱的人,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自己的命運。每個人對自己認識得越早、越清晰,行動就越容易有針對性,人生才越趨向于圓滿。但認清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我們來到這個世上開始就逐步認知自己和外在的社會。但是中國的應試教育,將中國學生禁錮在了繁重的學習上,認為學習好了,一切都好了,這種狹隘的認識導致他們走向社會后處處碰壁,危機感和挫敗感無時無刻不刺痛著他們的神經(jīng),受過高等教育的80后在30歲這個重要的人生關卡上混得不如意。

我們應該怎樣認知不同的人生階段,據(jù)此對自己做出合理的安排呢?職業(yè)規(guī)劃專家指出人生的運行軌跡就像一條拋物線,以人的生命存續(xù)時間作為一條水平衡量直線,以發(fā)展狀態(tài)作為基于時間直線而顯示的上下運動曲線,人們在這個平面坐標里描繪出大概的人生拋物線式的軌跡。

這條拋物線具體可以劃分為成長期(0~14歲)、探索期(15~24歲)、建立期(25~44歲)、維持期(45~64歲)與下降期(65歲以后)。一切從零開始,然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向上延伸,一般來講,人們會在40~50歲達到拋物線的頂點。巔峰過后,隨著年齡這個橫坐標的延伸,縱坐標刻度開始向下慢慢滑落,當?shù)揭欢ǔ潭葧r,縱坐標歸零,生命結(jié)束。大體相同的生命軌跡,但是,做功不同,人生將會繪出不同高度的拋物線。

人生所能達到的高度除了與一個人的出身、性格、智商、能力、學識、機遇等有關之外,還與其在成長期與探索期,即24歲之前所做的努力和嘗試有很大關系。如果前兩個階段能夠很好地認知自己和認知社會,那么24歲之前的運行曲線就會高于一般人,在以后的人生發(fā)展中,達到的人生頂點、取得的成就也就遠遠高于一般人。

當然,人生充滿了不確定性,現(xiàn)實中的人生軌跡發(fā)展曲線也不可能像幾何拋物線那樣中規(guī)中矩。有的人聰明絕頂,卻英年早逝,像才能卓越的莫扎特、肖邦、周瑜、鐘子期、霍去病等人就屬于這一類型,在很年輕時就把自己燃燒完畢;有的人韜光養(yǎng)晦,到了晚年才煥發(fā)出光彩,像姜子牙;也有的人一生一波三折,像巨人史玉柱。但是人生發(fā)展的總趨勢是接近拋物線形的,也就是說24歲之前對自己認知得越充分,對社會現(xiàn)實了解得越深入,接觸體驗社會的機會越多,人生拋物線的頂點就越高,越容易成就偉業(yè)。其中的道理很容易明白,因為在相同的生命階段,你用同樣的時間有了更多的社會體驗。

具體到我們80后這一代人,24歲之前的積累工作做得并不理想。童年時我們大多是在蜜罐里長大的獨生子女、嬌生慣養(yǎng),不愁吃、不愁穿,不用吃苦受累,物質(zhì)上應有盡有,無憂無慮。大多數(shù)缺乏認識自我的意識,大人也很少有意識地讓他們接觸社會,所以形成的社會經(jīng)驗幾乎為零。而在15~24歲的探索期,社會認知能力雖然增強,但是卻被繁重的學業(yè)和升學考試壓得喘不過氣來,更是無暇思索社會、體驗社會,也沒有時間認知自己;進入大學,業(yè)余時間多了,但有的在校園里放縱自己,沒有危機感,認為就業(yè)還早,接觸社會的意識淡薄,還沒等緩過神來,四年已經(jīng)過去,等到被驅(qū)逐出校園后才被迫不得不認知社會。使得應該在24歲之前探索期就應該完成的事情,不得不推遲到30歲之前來進行,使得畢業(yè)后到三十而立的這一階段顯得尤為緊迫,手忙腳亂,主要表現(xiàn)在對自己的期望和實際狀況的距離認識不清,工作經(jīng)驗缺乏、經(jīng)濟條件不足都是一道坎。所以,有些人一方面要掙錢養(yǎng)活自己,另一方面在認知和體驗社會的過程中不斷調(diào)整自己,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去真正了解融入一個行業(yè)的職業(yè)圈子,所以成家立業(yè)被大大延遲。

早點認知自己和社會,早點開始自己的計劃,時間賦予的優(yōu)勢將是未來任何付出都無法比擬的,比如比爾·蓋茨,很早就懂得自己要得到什么,并且以此來制定人生軌跡的起點、過程與載體,必然地達到了成功的終點,縮短了成功的途徑,延長了內(nèi)在的生命。如果80后錯過了認知自己、體驗社會的最佳時期,就不得不在30歲到來之前補上這一課,這是走出迷思、擺脫迷茫和困惑不可逾越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